作者:王吉鹏 2007-05-11 13:53 chinavalue.net
大家对规则,对

作者:王吉鹏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在2006年9月写过文章《信用五论》,考虑到种种不便,文章中全部说的是国外的例子。拿国外企业说事儿好处多多,关键是洋鬼子不可能找我的麻烦,所以就敢真名实姓地招呼。然而这些洋兄弟实在是冤枉,我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何必背后指指点点。况且我们所说的又全部是道听途说,从媒介中来,到文章中去,说起来还真有点儿不踏实。反倒是身边这些同族弟兄们成天明刀暗枪的,尽管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尽管很受伤、很愤怒,但时时考虑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我们还是一忍再忍。
然而,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面对一时利益与诚信的矛盾,到底有多少人还能坚守诚信?以仁达方略和我本人的经历来看,坚守诚信,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于是,在欣赏小品之余,就有如下简单三个疑问:
第一问,说与做不一致算不算失信?
现在是十倍速世界,什么都在快速变化,刚说过的事儿,又变了,真是再正常不过。人们说谎,欺骗,吹嘘,违心地讲话,做事,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口实不一,客户被他们蒙蔽了,或者他们自己也把自己哄骗了。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主题,有些人明明在骗人,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在骗人。这是目前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明明是谎话,但他认为自己在说实话。一到真正时候,他就不认账了。这就是小品中的“倒着放”,就像现实中很多企业嘴里喊着要做老大,实际上只是盯着老二,心里想着做成老三就不错了,最后做成老X(X>3),也就这点儿出息。
说与做不一致肯定是失信,不是他记性不好,你错说他欠你钱他肯定不承认,也不是世界变化太快,对他不利的情况一出现他马上会找你变更承诺。因为往往是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损人而利己,事实就是不诚信。所以不要光顾着对自己有利,只有对双方都有利,或者至少不能伤害另外一方,或者受伤害的一方自愿受伤害,否则说与做不一致就是不诚信。
我们从电视上常看到揭露负面的新闻时,几乎大多数政府各级干部,都会对着镜头公开撒谎,百般抵赖,而从来没看到过这些官员因为说谎而受到惩罚。在西方民主社会,一个公职人员如果说谎,那将是最大的过错,没有可能被宽恕。尼克松就是在水门事件中,说了一句不知道录音带的事,全美国没有人原谅他而下台。而克林顿又正是承认和莱温斯基的暧昧关系而免被弹劾。
诚信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不说谎,是每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个基本道德底线,人生是短暂的,我们为什么不活得光明磊落些,理直气壮些,心怀坦白些。为什么非让我们的生活龌龊不堪,充满谎言。我不否认人生活在世界上,有时要说些违心的话,例如西方有一种白谎的说法,比如当敌我交战时,将军为让士兵更坚强,说援军马上会到等一般都是在不得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睁着眼睛说瞎话,被称为LIER,是非常严重骂人的话。一个充满谎言和骗子的国家,祸就不远了。
第二问,个人的翻来覆去是否就代表企业失信?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事儿要人来干。可能企业很好,很讲诚信,但是正好处理这件事情的当事人(特别是位高权重之人)一念之差,应该如何算呢?一家公司,2006年11月正式招标,管理咨询招标,我们正式地去应标,最后按照各种程序宣布我们中标,开始进入合同谈判。在书面合同正式签署之前,双方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风儿就是董事会审批。因为合同签约要经过董事会审批,好了,我们等了三个月。到了董事会上,因为它是两家公司合并的公司,董事长说,我们原来曾和一家咨询机构合作过,你们不要选择这家仁达方略了。于是,选择了那家咨询公司,他既不是招标范围内的公司,也没有和我们进行任何比对,董事长大人一句话,事先也没有和我们打任何招呼,就这样给踢出来了。这个事件我们先不说它是否违法,起码是对规则的公然藐视,根本没把仁达方略当作市场主体来看。大家想想,我应他这个标要不要花费成本,如果我突然告诉他我没兴趣做了他该如何以对?这还有什么诚信可言。赵本山的小品台词叫“像棉裤腰一样松”,对他们而言,什么规则信义,什么市场秩序,说突噜就突噜了。刚刚说了的话,转身就不认账了。什么叫诚信,他可能天天在喊别人如何不诚信,自己却堂而皇之地做这种事情,一个人就可以把企业的规则变掉,那还要企业做什么?我们这是重点谈企业诚信,没谈人的诚信。人分自然人和企业人,我说的是董事长而不是王小二,对个人而言,这位董事长大人就是无耻小人。对企业而言,尽管没有违法,但是太污染经济环境了。最后大家互相猜忌,全社会的交易成本高居不下,和谐社会遥遥无期。
这是怎的了,是权力的泛滥,还是私欲的膨胀?是监督的缺失,还是国人的劣根?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来说,建立诚信更是要从自己能控制的方面开始,更是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社会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归结为人们所看得到的显性的制度,但其实所有的法律制度(以及各种显性制度)都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制度是冰尖,文化才是下面的冰山。上面的制度只占很小的部分,文化才是其巨大的核心。必须建立和完善起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规则。让规则看守我们的世界,让制度规范我们的行为。
第三问,不诚信违不违法?
春节见到一位师兄,在国内一家很大的证券公司做财务老总,他说国内一家恐龙级的投资银行说话经常不算数,拉出的屎能再坐回去,几次下来,毫无办法。咳,“实在是太有才了”(小品中白云语录)。
在经济领域,大部分不诚信是违法行为。没有一个信用的经济环境,大家都谎话连篇,企业还怎么做?那岂不是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满眼一片黑暗。所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很多人认为,所谓不诚信无非就是说话不算数嘛,大不了就是品质不好,谁碰上谁倒霉呗,自己多加小心就是了,还能怎么着。我看未必,好在除了道德伦理,还有法律在,这实在是太好了,要是法律法规再健全些,执法再好一些,那就更好了。
继续探讨上面的实例,按照法律来讲,在整个程序当中,尽管我们没有牵涉到书面合同但是,合同事实成立。在法律上,他们公然违约了,就不是不承认规则那么简单了,是公然违法。我们很多人未必不知道自己在违法,只是装糊涂罢了。电影《无极》和FLASH《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爆了2006年最时髦的词汇之一:“做人不能如此无极”,就是“做人不能无耻到如此地步”。所以我们就要高举法律利器,彻底摧毁那些不诚信的丑恶嘴脸。违背诚信原则必须付出代价!
大家对规则,对诚信,对市场经济,要加深理解。别光去抱怨什么法律跟不跟得上,您又不是人大委员会委员长。我们能做的是自己不骗人,尽可能做到自己不被人骗,有限度地帮助别人不被人骗。所以,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引起警觉,提防着点儿。被点名的主儿如果不起诉我的话就自醒一下,改变着点儿。
作者简介
王吉鹏
王吉鹏先生简历 王吉鹏,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内知名管理咨询专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最早供职于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先后任怡安数据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天马旅游集团副经理兼北京电影旅游城总经理、黑龙江吉泰集团总经理,1995年组建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现任人民大学、北京大学MBA学院企业文化专业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实证研究与咨询实践,战略型企业文化理论的创立者,国内首套企业文化综合评价系统开发组组长。多年企业管理经验,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深度把握现象和规律,将管理思想与企业实态融会贯通。 劳动部特聘专家,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省财政厅、大连市公安局、北车集团、华融集团、信息早报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高级顾问。《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中外管理》、《中外企业文化》等多家管理媒体特约撰稿人,现已发表文章20余万字。 著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从思想到方法——学习型组织创建实务》、《从理论到工具——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实务》、《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