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之异同
2007-05-07


搜狐博客  李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2007-5-5

  
  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之异同(一)
一、此话从何说起?

在国内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庞大用户群的搜狐网站开通了公益博客群,友人知道我正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做些工作,问可不可以去开个博支持一下?那时自己已经在新浪开了一个博,知道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给朋友看,很是喜欢,就欣然同意。没几天管理员打来电话,说给我的这块地可以播种了。回到家里就急急上网,几乎是想都没想,就开了三个栏目,都是自己正在思考中的一些问题。还苯苯地幽默了一下,说是感谢搜狐给自己开了快自留地,想种进些“胡思乱想”。

实话说,现在我颇为后悔:真不该上来开这个博!一是时间占领的太多了;二是这毕竟是公益博,与私家开的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把与公益事业毫无关联的东西乱堆上来,而自己对公益事业所知甚少,才刚刚涉足几个月,哪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上来?三是这类博有一定的公视力,会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公之于众,这一来,想装装门面都不可能啦。

但是也获益匪浅:一是答应了的事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好的,做成什么样子是水平能力问题;是不是尽心尽力可是人品问题。这就逼着自己找时间抓紧整理文件资料,而这一整理不要紧,把许许多多的零碎思考就集中起来了;二是自己过去思考的一些东西,完全是装在自己小库房里的,过去自己瞧瞧总觉得还说得过去,真的一放到这网上来,就有一种羞愧感,心里说,你那点儿心思、那些所谓的理念、所谓的创意……等等,算得了什么?这世界大家子遍天下,好好稍息去吧,好好学学人家的博文吧。

可是博开了还是得养啊。真的若干天不予理睬,总是说不过去,就像是一个妈妈总是不给孩子洗衣做饭似的。

这就有了后来实在没辙,把与公益关联不是很直接的一些文也放上来了。

也就有了被搜狐公益博逼出来的一些思考,比如关于慈善公益与文化公益之差异的思考。

 二、何为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究竟是什么概念?中国公益事业网给出的解释是:

公益事业(public welfare establishments),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

公益事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外在性。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和企业及其活动一般处在直接生产过程、个别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独立存在、并行运转,并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②社会性。大部分公益事业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建设,资金依靠国家财政解决,投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共享性。公益事业的服务是为许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④无形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服务,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⑤福利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带有很大成分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性质。

        公益事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一般分为3类:①由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并从中实现资本的周转获得一定利润的纯营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如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等。②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交给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共交通公司等。这类公益事业的投资额较大,使用期较长,并且带有一定成分的福利性质。③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组织或责成有关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园、游泳池、中小学校等。这类公益事业福利性成分较高,营业收入较低。

显然,这里讲的公益事业是大概念的公益事业。并非仅指扶贫救灾助学。

若从此角度看,目前公益事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扶贫、医疗救助、残疾救助、失学救助等最基本的人性公益领域,而对文化扶贫、文化抢救,例如抢救濒危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扶助文化领域已处弱势但对人类文化进步有益有功的人群,似乎关注不够。网络上也好,广播电视报纸也好,主要关注的是某一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益事业面对的十分严峻的现实:我们有太大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关注与扶持;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公益理念有问题。

简言之,公益不等于扶贫、助残、助医、助学,不仅仅是扶贫、助残、助医、助学,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三、为何要探讨公益与慈善的概念问题?
笔者以为,慈善事业是公益事业之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其实这个问题在参加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成立大会前,就曾与该中心同志探讨过。记得当时我说,这个基金会做的是文物保护的事,募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文物保护,不能花在其它领域,政策与管理上应该有别于其他慈善机构。电话那边的同志很坦诚,说,我们也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也在探讨中。

而笔者之所以还要在此问题上喋喋不休,起因就在开这个博后,从访客博友等发来的信息,从搜狐公益群的网页内容,感觉到大家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如扶贫助学等慈善公益事业;无论媒体、博客一族还是政府部门、广大群众,都有一种提起公益就是慈善的倾向。

而对公益事业另一重要领域:文化遗存的公益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公益扶贫(注:是指文化扶贫——扶持挣扎在贫困处境中的包括文物保护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支持,远远不足。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领导同志前不久曾经指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慈善组织少,募捐能力弱,公信度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慈善制度不健全等,是慈善事业发展遇到的重大挑战。他指出,加快建立全国性的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和组建慈善信息的汇集、分析、发布中心,成为促进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信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组建和开局,会促进我国慈善事业有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可惜,在文化遗存的公益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公益扶贫领域,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扶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组织机构相对偏少,募捐能力极弱,公信度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在这类机构更是严重。

先以文物保护为例:我们的先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无数珍贵的文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它历经沧桑,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与传奇,铭刻着祖先的梦想与智慧。珍视、呵护、探究、传承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它的不可再生性,它所蕴涵的人类文化传承的信息储载和价值,是需要我们好好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的。可是随着我们国家的迅速城市化,我们有多少急需保护的珍贵文物,在迅速扩张的城市楼群中、在迅速延伸的高速道路上损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

再以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例:我们的科技、经济现代化飞速进步是与文化的飞速低俗化交叉而过的。内涵深厚的优秀文化产品寅吃卯粮,肤浅低劣的种种玩儿闹却很红火。多少来自民间、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精华,在老人们陆续仙逝后迅速消失,永远的不存在了!!

这种种迹象、现象,警告给我们的是什么信息呢?

抢救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存,真的就没有扶贫、助学、救难等慈善行为重要吗?!

这些问题,才是笔者要探讨公益与慈善的概念差异的缘由。

四、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是急需扶助的公益事业

    这篇探讨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异同的杂谈,停了好多天。今天才又来敲打。这两天一边抽空往博里放进些匆匆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资讯,一边在考虑“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之异同”这篇东西该怎么收场。

    转了一大圈儿,自己究竟要说的是什么?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两句话:目前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政策和舆论,其导向仍是有问题的,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之嫌;如果不能够早一些转向,走出简单地把慈善等同于公益的误区,其结果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这里,我想把前些天的有些话再重复一遍:

    1、公益不仅仅是扶贫、助残、助医、助学,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尽管我们国家公益事业的确面对着十分严峻的现实,有太大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关注与扶持,但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这里。

    2、我们现在对公益事业另一重要领域:文化遗存的公益保护、尤其是对贫困处境中的包括文物保护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支持,仍旧远远不足。这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的支撑、社会舆论的引导,等等。

    还是以文物保护为例:要保护那些来之不易、蕴涵着丰富人类文化传承信息的珍贵文物,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一个小小的古寺的维护,所需资金可能就是建几座甚至十几座希望小学的钱!还有那些来自民间、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精华,要研究、要保护、要传下去,所需资金也往往会比救助几位甚至几十位垂危患者更惊人。而往这个领域投资、出力,得到的政策支持、媒体关注,却往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我们正走在一个处处务实的社会时段。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为务实毁了自己太多的好家底。现在提倡发展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这是件天大的好事,但是,不要仅仅把眼光放在扶贫助残上吧。

    最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去研究去做的,却往往是最不被关注的。

    包括政府的政策、法律的规范、舆论的关注、公众的认可。

    用一个小画面结束这篇自己十分不满意、但又一时不可能写满意的杂议吧:

    一棵大树。

    来了三个人看。一个说,该剪枝了,于是上树去剪枝;一个说,该除虫了,于是调理药液准备喷洒;第三个看了看那树和周边的山,说,那边的溪流断水了,这树长的位置,怕是根都要没水喝了。于是扛起铁锨镐头,去为那树挖渠引水。

    又来了好多的人。

    一些人对剪枝者说,谢谢你为它美容!一些人对喷药者说,谢谢你为它除害!

    还有一些人问,你们一起来的那人呢?听到回答后,这些人没有说话,向着挖渠人去的方向追去。

   (后记:由于自己刚刚涉足这个领域,好多的政策、法规还不熟悉,话不敢说得太肯定,但是仅从企业界和同为基金组织却面临不同免税政策的现实,就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公益扶贫、助学、助医、救灾等几类公益机构及其开展的项目,政府、公众、企业、媒体对于该类活动的关注力度,都是越来越大了。这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民的价值观念在转变。但是对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媒体公众的关注视角,都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真诚希望这种局面快些改进。也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说,中国的公益事业是在两条腿走路,开始真正的良性循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