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定,邵建波:你们好!
看到今天(4月29日)《南京晨报》的报道,说你们因为捐款出名而遭遇疯狂索捐,苦恼不已,“躲避索捐,感觉真像在躲债”。我借助媒体给你们写封信,深表同情外希望你们能够善于慷慨和勇于吝啬。
你们慷慨捐助贫困学子的行为值得敬重,但是方式有待改进。我们国家富人和企业的社会捐助比例太小,常常被公众批评。这样的批评我们可以不予理会,钱毕竟是你们的,处置权利谁也无法剥夺。慈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强求。但是,我劝你们今后在捐款时一是要通过值得你们信任的慈善组织,最好不要惊动媒体———除非你们想出名。因为在媒体聚光下的直接捐助很容易产生“舆论绑架”。被“绑架”的结果就是你们在获得名誉的同时也会引来“水蛭效应”———被疯狂索捐犹如水蛭的吸盘,即使亿万富翁也被吸干。
面对疯狂的索捐,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索捐,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不劳而获的可耻历来只是虚幻的教条,在拜金主义喧嚣的今天,我们文化价值观里许多内容缺失了———啃老族兴起、乞丐成产业就是例证。我的女儿现在就要求我每月给她存1000元,连续30年,以备她以后没有工作时用———她说这话,从来没脸红过。再说,也确实有贫困需要帮助者。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济机制还不太完善,媒体的报道无疑会成为求助者希望的航标,转而追逐你们也是无奈。
面对疯狂的索捐,你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吝啬,不必像躲债一样到处躲藏。躲债是因为欠钱———现在欠钱比债主还牛的不少。你们躲捐却害怕陷入“两难”,不捐可能被骂“为富不仁”,捐则无能力应付,即使有能力也无法鉴别求助者信息真伪。这里,我觉得是你们自己的传统旧观点束缚了自己。你们可能觉得慷慨捐助过的人如果再拒绝索捐是不道德的。其实不然,慷慨地善于捐助和勇于对索捐者吝啬一样,没有道德压力。要学学美国人的原则:不管你是谁,对于自己的钱,你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吝啬或者慷慨。
现代公益理论表明,对于像你们这样的人身上蕴涵的慈善资源,只能以志愿捐助信托基金为中介进行开发,中间必须有一个合法的慈善中介(富人向中介捐钱,穷人向中介求助),否则抢劫和偷盗就有理了。未来的社会,政府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慈善中介也能够得到发育成长,这些才是慈善资源开发利用,穷人不再索捐的救济路径。因此,面对索捐,希望你们心安理得地吝啬。
最后预祝你们早日结束躲债窘态,调整心态面对索捐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