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吸痰:救人怎么分起了场合?
2007-04-24
   “人工呼吸,哪怕他嘴里有痰”——这是《齐鲁晚报》的一个新闻标题。报道说,4月21日从上海开往济南的T106次列车即将开动,车上一位山东桓台的旅客突然发病,表情痛苦地倒在了地上。危急时刻,一位美国医生和几位中国医生闻讯赶来,那位美国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虽然病人嘴里有痰,但这位美国医生毫不在意,一口口地将病人嘴中的痰吸了出来……

    美国医生的感人瞬间,令人难忘。我注意到,不少人看美国医生的壮举,马上联想到国内一些医院和医生的冷漠。不能说这样的联想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但却很不全面。

    前不久,笔者就目睹了“嘴里吸痰”的一幕,地点是某商场,一位老者突然倒地,浑身抽搐、嘴唇发紫。“我是大夫”,一位正逛商场的中年妇女说,她迅速地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一口一口地将病人嘴里的痰吸了出来,许多围观者为白医天使的举动而感动。“医者父母心,这是我的责任。”媒体采访时,这位医生如是说。当记者想把这个壮举和一些见死不救的医院与冷血医生做对比时,这位医生直摆手:“如果在医院,我难以像现在这样做。”

    在商场里可以“嘴里吸痰”,在医院里却难做,难道救死扶伤也要分地点?有医生介绍,患者到了医院,首先遇到的就是费用问题。如果患者没有缴纳费用,谁对其治疗,谁就要管到底,如患者拖欠医疗费,“自作主张”为其治疗的医生,就要自掏腰包来承担。可以看出,“无名人士”突然患病,发生在商场里、火车上,医生“自作主张”为其治疗,是义举,要受到褒奖;可到了医院,“自作主张”则要承担多重风险。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费解的怪象,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成为医生不得不遵守的潜规则。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秦成勇的一段经历,或许对认识这种现象有所帮助。秦成勇介绍,他在国外医院进修时,一位80岁肿瘤晚期老人需要10万美元的手术费用。秦问导师是否要考虑高额医疗费用问题,导师说:医生的最大职责在于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死扶伤精神。在发达国家,医生根本不需要考虑病人欠费问题,因为他们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欠费补偿机制,政府兜底埋单。与之对比,我们的医院却有不少顾虑。一家中等规模医院负责人介绍,病人的各种医疗欠费让他们运转艰难,就连进药都要靠赊账,他们左右为难:“见死不救遭到公众谴责,救了他们,谁来救医院?”

    在“嘴里吸痰”的道义与责任面前,美国医生与中国医生没什么区别,中国的医生做得不比别人差。区别在于,美国医生“嘴里吸痰”时不需考虑场合与地点,中国医生则要掂量。对这种区别需要反思的,不该是中国医生。因为在这背后,是我国医疗投入不足等许多深层次问题。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