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的感人瞬间,令人难忘。我注意到,不少人看美国医生的壮举,马上联想到国内一些医院和医生的冷漠。不能说这样的联想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但却很不全面。
前不久,笔者就目睹了“嘴里吸痰”的一幕,地点是某商场,一位老者突然倒地,浑身抽搐、嘴唇发紫。“我是大夫”,一位正逛商场的中年妇女说,她迅速地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一口一口地将病人嘴里的痰吸了出来,许多围观者为白医天使的举动而感动。“医者父母心,这是我的责任。”媒体采访时,这位医生如是说。当记者想把这个壮举和一些见死不救的医院与冷血医生做对比时,这位医生直摆手:“如果在医院,我难以像现在这样做。”
在商场里可以“嘴里吸痰”,在医院里却难做,难道救死扶伤也要分地点?有医生介绍,患者到了医院,首先遇到的就是费用问题。如果患者没有缴纳费用,谁对其治疗,谁就要管到底,如患者拖欠医疗费,“自作主张”为其治疗的医生,就要自掏腰包来承担。可以看出,“无名人士”突然患病,发生在商场里、火车上,医生“自作主张”为其治疗,是义举,要受到褒奖;可到了医院,“自作主张”则要承担多重风险。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费解的怪象,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成为医生不得不遵守的潜规则。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秦成勇的一段经历,或许对认识这种现象有所帮助。秦成勇介绍,他在国外医院进修时,一位80岁肿瘤晚期老人需要10万美元的手术费用。秦问导师是否要考虑高额医疗费用问题,导师说:医生的最大职责在于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死扶伤精神。在发达国家,医生根本不需要考虑病人欠费问题,因为他们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欠费补偿机制,政府兜底埋单。与之对比,我们的医院却有不少顾虑。一家中等规模医院负责人介绍,病人的各种医疗欠费让他们运转艰难,就连进药都要靠赊账,他们左右为难:“见死不救遭到公众谴责,救了他们,谁来救医院?”
在“嘴里吸痰”的道义与责任面前,美国医生与中国医生没什么区别,中国的医生做得不比别人差。区别在于,美国医生“嘴里吸痰”时不需考虑场合与地点,中国医生则要掂量。对这种区别需要反思的,不该是中国医生。因为在这背后,是我国医疗投入不足等许多深层次问题。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