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来源于美国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罢工而来,重温这段历史,下面的话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哦!记起来了,原来在网上控诉血泪工厂,为我们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鸣不平时看到。
工人成了领导阶级,当然不再需要去罢工,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兄弟遭遇则更惨,以往,种粮食成了饿死鬼,卖母鸡的成了资本主义尾巴。如今好不容易走上工业化道路,农民兄弟可以进城务工了,不知是怕人家来抢了领导阶级的位子,还是别的原因,送他们个新名称---农民工,以区别于城市工人。
一旦不属于领导阶级,境况就惨了:那边下岗工人在家打麻将还有津贴,这边连讨取一点应得的工资还要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那边每周40小时工作制,冗员泛滥,这边长期加班加点,一人要干三人的活。
如今的五一节,各地纷纷表彰劳动模范,但其间却少有农民工的身影。更令人可笑的是,好像只有在国有企业中的老黄牛才称得上是劳动模范,而农民工多数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干死干活都是活该,那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啊!
时近劳动节,举国黄金周,我想农民工更需要它,因为有当年美国工人榜样在先,用合法手段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但是,当年工人俱乐部的年轻共产党员们:李立三、蔡和森、邓中夏,已位列《永远的丰碑》之中,他们的事业后继乏人了?
当年马克思先生是把美国体制当成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来看待的,“自从巨大的搏斗在美国一展开,欧洲的工人就本能地感觉到他们阶级的命运是同星条旗连在一起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0-21页。)不知今日五一劳动节是否还有当初制定时的含义吗?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