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作出“排长队不改进将受处罚”的“通牒”后,上海8家银行表示,将改造网点、增配员工和自助设备,保持营业时间所有窗口开放。工行还表示,将延长网点营业时间,中午全部对外营业并加设银行夜市等。农行则提出,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网点将采取撤销网点负责人的严厉措施。建行上海分行则提出了多项措施:增加窗口和柜面服务人员数量、增加350台自助设备、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对窗口工作进行分流……
既然上海多家银行能就改进排长队作出积极反应,想必全国其它城市也会有所“跟进”,这对于改善服务、缓解矛盾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不过笔者也有某些疑虑:这种行政命令威慑下的补救式的改进能“治本”、能持久吗?
尽管受排长队之苦的客户对银行多有情绪宣泄乃至道德诘问,但排长队首先还是应被视为经济问题抑或市场供求问题。一种市场供求现状,是多种确定或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且不断变化着的结果,因此在分析评判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时,不能简单化、表层化。
排队的人多,说明柜面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增加供给,问题是由谁去增加、靠什么动力增加、如何增加。假如说如今银行太少,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宏观思维上考虑,政府就应鼓励增加银行数量。但是否放宽和如何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但在操作层面却绝非那么简单,也许需要政府在综合国内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因素后进行审慎、长远的谋划,远水难解近渴。
假如说如今银行已不算少,但网点、窗口少了,就应由现有银行加大对柜面服务的资源投入,问题是银行各有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铁算盘”,是否增加投入,并不由政府的临时性“通牒”说了算,而只能由市场规律和自身营运规律所决定。仅仅为了解决眼下排队问题便不计成本地重走铺摊子、增网点的老路,在各家商业银行强调战略转型的今天,不大可能会成为现实。
眼下最需要的,应是深入到金融服务供求现状的内部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并寻求“治本”之路。
排队只表示总体上的供不应求,假如目前各家银行排队现象差异很大,则充分表明银行服务“供”与“求”的配置机制存在问题。按说,配置机制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通过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供”与“求”以最短的路径实现最快的流动性搭配,从而达到效率最高、浪费最小。例如,代发工资客户往往需要周期性地到银行排长队以领取工资,难道客户不知道去另一家排队少甚至不排队的银行去获得这一服务?症结在于:代发工资是银行与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公对公”达成的合作,这项银行服务,不仅不表达所有被代发者的意愿,而且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单位职工选择银行服务的自由。
再例如,发放“低保”也是造成银行排长队的因素之一。“低保”对银行利益并不大甚至是一项亏本的业务,因此常常成为政府“政策性”的摊派。问题在于,是不是只有国有银行才有承担的义务。诚然,在为普通大众尤其低收入人群服务方面,国有银行负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但从“社会责任”角度看,非国有银行为何不能也分担一部分?把发放“低保”全部压在国有银行,不仅对于本来排队严重的国有银行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压力,对于低保对象来说,也是一种利益损害。
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排长队的问题,尚待政府的作为。这种作为,不是简单的“通牒”和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银行运行规律基础上缜密的协调、控制、调整等行为。例如,如今老百姓缴水、电、气、电话等费用主要也是通过银行,政府有关部门可否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寻找到一种金融服务“供”与“求”更“经济”的搭配方式,并通过有效的作为予以实现。
相关阅读链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