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刘明胜 > 日志 2007-04-18
这还是一年前的创意,没想到至今还没有兑现,实在惭愧。
那一日,因为一个公益活动留在红基会和几个老朋友吃饭,饭间的主题自然离不开慈善。突然有个念头想去做义工,比如到敬老院去扫扫院子,帮助老人们洗洗脚,陪他们聊聊天,或者到儿童福利院,推残障孩子出来晒晒太阳,帮他们洗洗衣服。一年哪怕有一个礼拜就行。没想到我的这个创意一呼群应,大家当场报了名。
我还开玩笑地说:“也许哪一天我突然消失了,那我肯定就是去做义工了。”
义工。嗯!想想还是香港台湾的叫法更好,义务工作者,很贴切,也很低调。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咱们这里就该叫“志愿者”了,总觉得这个词有太多的政治的含义。志愿者=自愿的?总让人联想到“敢死队”,太多的表白和功利色彩参杂进来,感觉有点怪怪的。想一想哪个义工不是自觉自愿者呢?但凡报名愿意做义工的,谁还计较报酬吗?一种是钱多的浑身上下只剩钱了的富人,还有一种是要钱一点用都没了的穷人。呵呵,也许比喻的不太恰当,反正就是没人会计较什么,惟一计较的可能是在作义工的过程中心灵能否净化或者超脱。
我为什么要去做义工呢,甚至时时有些向往?回家的路上还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生活在喧嚣的都市,每天都要紧张的工作,紧绷的神经好像从来都不会放松。那么我们就试着关掉电脑和手机,让心情放松起来,静静地做几天义工。其实做义工也是一种慈善的方式,更是享受慈善带来的一种幸福。就跟我们有时见到乞丐掏出一点钱一样,做义工就是想施舍一些体力,给那些需要者。这不难,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还是中国日报的美女记者李晶(现在已经就任雅芳的公关经理)概括的最准确,做义工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已经让红基会的刘选国部长帮忙联系那些福利院,今年一定成行!
【相关链接】
为了充实我的年终假期生活,通过学姐的介绍,我加入了打工的行列。这次打工可不是为了赚钱,是“义工”,付出我的劳动来帮助他人,但不收取回报。
带领我们的是新加坡“青年挑战”(Youth Challenge),一个由青年人成立并且专门做慈善的组织。我们这次就是为一个老人院上街筹款。
针对“河南义工救助联盟”等义工组织的出现和发展,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诸如义工组织等一些民间组织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民间组织必须在民政部门或者工商部门登记。”张明锁认为,现在这些义工组织的内部管理还比较落后,没有正常的运作机制。因此,一个正式的主管单位应该是这类组织所需要的,这样不但能够解决他们的“黑户”问题,对他们的发展也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