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贫困者是和谐社会的“短板”
2007-04-17


搜狐博客 > 刘言蜚语 2007-04-12 |   作者:刘克军(职员)

10日下午,9岁的龚京红在北京昌平殡仪馆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十多天前,她偏瘫两年的农民工父亲和起早贪黑开“摩的”持家的母亲,双双服毒自杀,没给她留下一句遗言。龚京红的老师说,自杀的当天,龚京红的爸爸曾到学校看了龚京红三次。(4月11日《新京报》)

就在几天前,《新京报》还披露了另外一对绝对贫困者的命运悲剧:湖北省的一对夫妇因无钱治病,捆绑在一起相拥投江,留下一个12岁的儿子。《南方周末》的报道称:“这已是8个月内,媒体报道的第二例农民工夫妇因无钱治病而跳江的悲剧。”(4月5日《新京报》《南方周末》)

我相信,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没有哪个父母舍得抛下儿女双双离开。但是,在残存的希望被沉重的生活和疾病一点点抹杀之后,在对社会的救助和帮扶彻底绝望的时候,他们还能有多少选择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悲壮离去的父母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死换来孩子的“生”——他们离去的原因以及方式,足以在平静的社会上掀起巨浪,进而把公众的视线移向绝对贫困者的悲惨世界,帮助他们的孩子走进阳光、走向温暖。

面对接二连三的因病、因贫自杀,痛心之余,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来关注这些绝对贫困者的悲惨世界?仅仅依靠当前的救助保障制度及媒体关怀,能不能赋予他们坚强生活下去的勇气?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调查”,却听不到绝对贫困者得声音和苦难。我们讴歌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在这个社会的底层,依然有那么一些绝对贫困者或者因病致贫者,他们蜷缩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期待着社会的关注和赈济。遗憾的是,我们的目光所及只有GDP、只有发展,而看不到这些绝对贫困者的悲伤和苦难,以至于他们想引起关注,必须不断地制造悲剧,甚至不惜双双服毒、相拥投江。

今天,他们的悲剧终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因祸得福,走出悲惨世界。但是,在他们身后,还有多少绝对贫困者依然生活在悲惨世界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志宝透露,现在中国需要帮扶的人口还在一亿左右,其中绝对的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低收入人口还有3550万。这些低收入人口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链上极为脆弱的一环,他们一旦有个疾病灾祸,也会立即变成绝对贫困人口。这几千万人何时才能走出悲惨世界?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措施来避免下一出悲剧的发生呢?

管理学原理中有一个著名的“短板效应”,讲了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的乘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笔者以为,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无疑就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短的这块板。这部分人救助问题如果得不到保障,那么,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到牵制。只有他们也能像其他群众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了,我们的社会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和谐的目标。

当然,帮助这部分绝对贫困者走出悲惨世界,有一定困难,也需要一定时间,但只要用心思考努力去做,问题总会有解决的那一天。如果我们仅仅把发生的悲剧视作偶然事件而不加理会的话,那么,“短板”就只能永远“短”下去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