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派社会”哪里寻找纠耻的力量
2007-04-17

 
作者:毕书之      2007年04月17日08: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日话题】体育界贫富悬殊 贱卖金牌值不值? 



  退役之后生活窘困的艾冬梅用她要卖掉的奖牌,砸起了几朵浪花:4月14日,“飞人”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向艾冬梅透露,刘翔在听到邹春兰和艾冬梅等人的经历后很受触动,正在思考联合国内知名运动员成立保障退役运动员权益的基金会。此前的4月12日,67岁的南京热心人黄乃海专门坐飞机赶到北京,将两万元钱现金亲自交给了艾冬梅,希望她不要卖掉自己的奖牌。同日,曾经“同病相怜”的“冠军搓澡工”邹春兰也启程赴京探望艾冬梅,鼓励其创业。(4月13日《广州日报》)在诸多力量的鼓励之下,艾冬梅决定暂不卖奖牌。

  艾冬梅的奖牌暂时保住了,也替中国体育保下了一些尊严。这或许算是一个好消息吧。但相比起民间力量的善意回应,一个本该有的重要声音却迟迟听不到,这的确让人感到遗憾。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基于朴素情感的民间意识的觉醒与善意,毕竟只是一种带有自发性质的个人调节行为。没有官方的善意回应,媒体上迟早会出现下一个邹春兰、艾冬梅。

  他们为什么可以置若罔闻、岿然不动?

  近来,社会伦理学家马格利特的著作《正派社会》正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这本书有一个最核心的观点:不让社会制度羞辱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这是正派社会的第一原则;没有正派的制度,只会令制度当中的人面临尴尬甚至“羞辱”;全面重视物质和心理这两方面的制度性伤害不仅有助于帮助社会弱者,而且更有助于在一般人际关系中形成一种与好社会相称的社会伦理规范。

  既然我们在体育上的一些制度已经令一大批退役的体育运动员饱受了物质和心理的“羞辱”,那么,为了保证“正派的制度”,我们的纠错机制在哪里?又能从哪里寻找洗刷耻辱的力量?

  正派社会要有“纠耻”的力量,而“纠耻”首先便要“纠错”。社会发展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问题暴露的时候,还看不到公权部门的耻感与解决问题的诚意,这样的“傲慢”是令人生厌的。
 
 


艾冬梅贱卖金牌值不值引争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