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为民代言还是为名代言?
2007-04-11


人民网      2007年04月10日16:49  

  一张“教授富豪榜”的出炉,引发一场针对“知本家”的声讨;从来被视作“学界良心”的吴敬琏也因为“春运涨价论”,激起了舆论对学人良心的质疑;同样引起震动的,还有日前“房奴代言人”易宪容的辞职风波,人大教授张鸣“揭黑”的被撤职事件……中国的学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活跃”和“热闹”;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饱受质疑:一盏枯灯、数卷残书、安贫乐道、埋首书斋——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像在当代中国正逐渐模糊。尽管有人戏谑今天游走学商两界的“市场知识分子”不过一群“知道分子”,但我们还是想为他们找到一个坐标。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一组有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问,关乎责任、关乎角色、关乎良心……

  您对此怎么看?欢迎各位网友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授富豪?★

  当越来越多的学者或在校外自主创业、或在企业兼职、或靠出书演讲致富之时,一份“中国富豪教授排行榜”的发布也引来一场对知识分子的口水仗。多数人认为,学术腐败、论文抄袭、垃圾成果等,都与这种不专心学问、向钱看的倾向有关,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知识若不能转化为财富,又如何体现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价值?知识分子究竟应该远离铜臭,还是成为“知本家”?

  □财富是你的保护伞,还是腐蚀剂?

  人们对教授富豪如此反感,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知识分子一旦从商,一切围绕利益转的话,本该保持的学术人格、社会公允心必将倾斜。其实,这扩大了知识分子的范围,也高估了教授的职业要求。“知识分子”的概念是18世纪由法国、俄国传播过来。在它的发源地,究竟什么才算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至今还争论不休。比如希尔斯认为,他们是“频繁地用各种符号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理解的人”;科塞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职业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思想生活的人”;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知识分子“是每一个时代批判性的良知”。不管如何界定,保持独立人格、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并不是按照职业生成的,即使在教授中,这类人也不过一小部分。然而现在大众观念里的“知识分子”,却是按照职业、学历等外在硬条件划分的,它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同义词。结果,对少数知识精英的道德期待,成为了对整个相关职业群体的普遍要求,这不啻为一种苛求,难免与现实有巨大落差。

★关键词:谁的良心?★

  他曾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常以特立独行的风格为政府建言;他曾经抛出中国股市“赌场论”,也是公众和媒体眼中的学术明星;他身兼数职,以“言”名动。然而,他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包括“春运火车票价不上浮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等,却引来“板砖”无数。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吴敬琏。这一回,有人批评他“违背民意”,有人说他是“既得利益的代言人”,还有人建议他补一补“穷人的经济学”……面对争议和谩骂,吴敬琏坦言,“怕挨骂就不当政协委员”,“反对我请拿出观点来”。

  □学术和民意,哪一个才是你的良心?

  我们目前还缺乏一种民主机制让各种观点充分交锋、争鸣,进而化为决策。所以相对强势的经济学家在发言的时候应该格外慎重。尤其当一名经济学家以公职身份出现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学者,而是一个政治家、公众人物,必须要讲“政治正确”原则,要考虑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公众的利益在讲话。可能有人会感觉这样比较虚伪,但这样做恰恰是一个社会变得更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为何代言?★

  有人说他不过是一个善于将民众情绪包装成个人学说的“空空道人”,有人指责他缺乏严谨学术精神,不过是惯于抛出骇人论调的“名利觊觎者”;有人欣赏他仗义执言、为民请愿,乃学人中难得一见的“堂吉诃德”……作为近两年国内房产评论界的红人,易宪容一直很活跃,但争议缠身。

  这样一个人物,注定了他的去留也同样充满戏剧性。上周,“地产名嘴易宪容引咎辞职”消息一经传开,有人是击掌相庆,认为这样的“空空先生”早该下课;有人唏嘘不已,哀叹“从今后再无人为百姓代言”;有人是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既得利益集团打击报复”、“妨害学术自由”……3月28日晚,记者联系上了身在北京的易宪容,面对争议、揣测,易宪容表示,只想事情早点过去,不想对此发表评论。

  □为“民”代言,还是为“名”代言?

  言论自由是有界限的,学术自由是要有根据的。连哈佛大学的前校长萨默斯,也因为说话不负责任被换掉了。作为学者,长久的魅力在于讲真话,讲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研究、有论证的、深刻的话。在理智与情感、做学问与赚吆喝之间,真正的学者是无需左右为难的。对于这个事件,媒体和公众都需要反思。媒体不应该再去为了吸引眼球而追逐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媒体说不负责任的话,无异于发布假新闻。对于公众来说,要允许别人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不要一听到逆耳的,就扣上“主义”和“路线”的大帽子,这对我们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才是真正的伤害。

要闻部观点频道特别策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