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琳 2007年04月10日 00:00:57 来源:新华网
复旦大学团委最近的调研显示,62.8%受访者认为,教授上讲坛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持否定态度学生中的9成则认为,在强势媒体的影响下,教授和学者的个人观点容易造成“思想遮蔽”现象。(4月9日《新闻晨报》)
一项新生事物的诞生,有褒有贬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褒贬,至少可以说明这项新生事物没有影响力。
易中天、于丹走红央视,走红千家万户,是必然的事情。一方面,源于大众对知识的渴求,希望新的面孔、新的形象出现;另一方面,他们的讲课本身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想法,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听者还是能够接受,毕竟他们突破了传统的人云亦云的教授方法。
问题在于,在我们这样一个号称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为什么两名教授走上讲坛,就能立刻窜红,红得让许多大学教授眼红,让许多知名学者嫉妒呢?要知道,如果不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没多少人知道。按照他们的资历,按他们在各自大学的地位,要按以往,无论如何轮不到他们走红。
但是,他们确确实实红了,不仅他们红了,也让原本就很红的《三国演义》、《论语》更加红火,更让人赞不绝口。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真正收看央视十套这套节目的观众,在央视各套节目中,可能并不排在前列。然而,《百家讲坛》开设以来,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窜红以来,央视十套也迅速窜红,收视率节节攀升。
媒体作为传播知识、发布信息、宣传政策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才能吸引受众,确实需要认真研究。易中天、于丹能够凭借《百家讲坛》迅速走红决非偶然,在今天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现实条件下,象十套这样把娱乐与知识融合起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一项需求空白。
作为知识集中的地方,大学的资源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才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窜红和受欢迎程度,同样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多年来,大学看重的是培养学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大学教授频频亮相各种论坛、研讨会、讲座等等,但是,能够听到他们讲座的,一般都是有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或是有财力保证的企业高管。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很少有机会听他们精彩的讲座。现在,央视以《百家讲坛》为平台,把大学教授的讲台搬到了电视上,让广大普通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教授们的精彩讲座,无疑是更加有效利用大学资源的一种有益尝试。学者是学校的资源,更是社会的资源。
教授在媒体窜红,无论对老百姓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好现象,一种可喜的现象。如果媒体能够更多地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如果大学教授们能够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那么知识对社会的作用会更大,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能够更好地传承。
相关报道:
听易中天讲演和看他写的书,都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他听见他,感觉他是个睿智的人,现在看了他写的书,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历史知识知道的不少,并把它们当作故事讲给大家听,这种能力还是令人佩服的。至于历史研究,易中天并没有显出多么高深,实际上,看他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就其内容不过是触及了现象,并无新意可言。我们当然不必因此而对易中天的讲演有什么埋怨,毕竟他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现代,敢于上电视去讲这些人所共知的现象,也是需要一些胆量和勇气的。
在此番公布的名人“百强”中,最受内地媒体关注的是,来自学术界的“品三国”专家易中天和以讲授“论语心得”窜红的于丹。位居综合排名第九十八位的于丹教授,其总收入被估为二百六十万人民币,甚至高于连连获得国际大奖的名导演贾樟柯。而综合排名第四十七位的易中天,年收入被估达六百六十万人民币。
按照龙应台自己的说法,她这个因“生气”而出名的中国人,动身之前就一再告诫自己“到了北京不要生气”,因为至少有三条理由告诉她不能生气不该生气而且不必生气。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到北京,北京人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使她不得不起而应战。“你!”一个凌厉的声音高亢地说,“就是你!”这时人潮正挤过检疫口,坐在关口的公务人员,一个穿着制服的中年妇女,手指穿过人群直指龙应台:“过来过来,你给我过来!”牵着孩子的手,尤应台乖乖地挤过去,只觉得那个女人说话的声调、气势,就像一条抽得出血的鞭子。“才踏上北京的土地就来了”,龙应台想。“证件!”女人不多浪费一个字。龙应台递上证件,那女人立即像泄了气的球,松了下来。可是,龙应台的孩子,七岁多的安安,脸都白,这一架好歹没吵起来,但后来,龙应台终于忍无可忍。
我一直很钦佩推广国学的人,但“于丹式”的这种歪曲却是最可怕的。影响越大,危害越大。从这个事情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实在是任重道远。于丹漏洞百出的论述,居然能够如此将人迷惑,这么多人分辨不出错误而信以为真,这是最最令人忧心的事情。
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