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9日 00:00:5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王清
根据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中国青年报4月8日)
同日,《潇湘晨报》报道说,湖南省5.8万考生奔赴公务员考试现场,角逐2600余个岗位,其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一边是门可罗雀,一边是趋之若鹜,这种强烈的对比,带给人们的除了心灵震撼以外,更多的应该是理性思考。明天,还有谁愿意当工人?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技能型人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许多企业却为招揽不到合适人才而发愁,一些技能岗位长期“虚位以待”。 这除了学非所用、技不对口之外,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技能职业存在偏见也是重要原因。
所有的理想和意愿,都是对现实的折射和反映。百分之九十九的调查对象不愿意当工人,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除去技能岗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等因素外,其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社会评价相对不高,也是不被人们看重的重要原因。还有不少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大量存在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保障不完善等现象,随时有被辞退、下岗的风险。而与之相反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或受人尊崇,或安逸稳定,或收入丰厚。因此,人们的就业意愿自然会倾向于后者。
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国60%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集中在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工作。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却是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中国这么多人扎堆“白领圈”或挤上“官宦之途”,势必影响国家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这还会对未来就业者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导向产生不良影响。
诚然,意愿不等于实际,理想最终可能也得贴近现实。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对这“1%”的信号保持足够的警觉,多做未雨绸缪工作。比如,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行业间分配差距,提升“蓝领阶层”待遇,强化工人技能培训,建立带薪休假制度等。只有用现实提引导就业者和全社会改变对技能岗位的传统看法,才能树立全面、正确、客观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