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贵报每日评论版刊载了陈旭题为《学生比吃药到底谁病了》的评论文章。针对近日兰州一中学17名初一学生为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人气争相吞服安眠药的事件,该文指出,“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根子却在我们的教育上。它再一次充分暴露了教育的缺失,孩子们连这样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识教育是如何进行的,不得不让人深思和追问。”应该说评论是中肯的,但是,难道仅仅是教育病了?社会就没有责任?
说实话,看了这条新闻,笔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不知该从何说起,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不是为了学习搞比赛,也不是为了体育项目拿名次而比赛,竟然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人气”比赛吃药!看来这群学生是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得让人心痛。
孩子们病了,当然家长和学校难辞其咎。医谚云:是药三分毒。即便是安眠药,过量服用也会死人。孩子们也许不懂,但大人们不该不懂,这说明,病虽然在孩子们身上,根却在大人身上,的确如陈旭先生指出的,“它再一次充分暴露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提高升学率,家长和学校竟然将对孩子的基本的安全教育和常识教育都抛诸脑后,让人痛心疾首。
不过,病根也出在媒体和社会身上。因为孩子们不是单纯为了吃药而比赛,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人气。“人气”,这个词并不陌生。时下各个电视台毫无节制的“超级XX”、“明星真人秀”、“明星模仿秀”、“XX海选”等活动,将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疯狂的“粉丝”、“玉米”。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频频推出“明星人气指数”,不断造星,而社会上,各地短信评选“十佳XX”活动更是将全民造星运动推向了疯狂的高潮。所以,出现学生们为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人气而比赛吞服安眠药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中学生比赛吃药,不仅仅是教育病了,只让家长和学校“服药”是有欠公允的,媒体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病,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整个社会该集体“服药”。
相关阅读:
学生比吃药到底谁病了
兰州504中学的女学生小丽,4月3日吞下16片安眠药被送往504医院抢救后得以保全性命。根据老师调查和学生交代的结果显示,吞药和持有安眠药的学生共计17人。所幸的是,除小丽经抢救外,其余同学均无大碍。几位吞药的同学说,吞药的目的只是出于好奇和争强好胜。
一群年轻无知的少男少女,拿着青春和生命赌明天,仅仅为了炫耀、为了争强好胜,竟然争相去吃安眠药,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吃了大量的安眠药后没有发生死亡事件,假如那样,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啊!面对这一发生在中学校园里的闹剧,让人既痛心又伤感。
作为中学生,无知和愚昧到如此的地步。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根子却在我们的教育上。它再一次充分暴露了教育的缺失,孩子们连这样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识教育是如何进行的,不得不让人深思和追问。
教育的严重缺失、学生的无知、药店老板的黑心加在一起,联袂演绎了这一闹剧。痛定思痛,应该有人为这一事件负责,更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上。对于其他的学校,更应该将其作为前车之鉴,再不能让类似的事件发生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