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网站自我炒作 "卖身"广告挑战道德底线
2007-04-06
“买我!¥1000”!昨天下午,当三个女孩一个男孩怀抱硕大的“卖身”广告牌出现在徐家汇地铁站时,立即引来周围路人的一片哗然。据了解,这一令人“想入非非”的举动,实际上是一个招聘网站的“创意”广告。网站如此自我炒作之法,不但让旁观者大喊无聊,专家更是指出该行为有损社会公德。

  (4月5日《青年报》)这是一个流行策划与炒作的时代。“卖身”广告牌出现在闹市,还拿三女一男充当流动的活广告,自然容易吸引路人的注意力,我们不得不佩服广告主的精明。人们不反对合法的广告发布行为,受众也欢迎别出心裁的广告创意,可“卖身”广告既不合法,也不受人们的欢迎,广告主的炒作显然已经炒过头了,遭受非议也在情理之中。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内容”,“不能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这则广告看来没有明显违背法律有关规定,但带有强烈的性暗示,打了一个让人难以认定的“擦边球”。

  即便法律的空子能钻,道德的关口就那么容易过吗?路人的谴责,就是对这种无良商业炒作的有力回绝!

  三个小姑娘穿着短裙“卖身”,出这种怪招做宣传不仅有伤风化,也挑战了公众的道德伦理底线,是一种商业文化低俗化的表现。近年来,一些低级的商业趣味频频入侵,如某地一商家把浴缸搬到大街上,雇佣一模特在内洗澡,美其名曰“艺术化”促销;一些地方为举行商品促销,搞“接吻比赛”、拍卖“与美女的吃饭机会”等等,无不引起广泛争议。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广告创意打色情“擦边球”,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它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广告的传播范围,但也容易引起受众在道德上的抗拒。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文化的塑造。商业文化不是冰冷的,也不应该只充满了物欲,积极向上、健康高雅以及充满人文关怀,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那种不健康的商业文化,企业及公众都应该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该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规避。

来源:上海《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