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建设:既防腐败又创效益,何乐而不为?
严循东 2007年4月6日
新华社合肥4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安徽开展效能建设出成效,仅清理省级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去年一年就减少企业和社会负担32.2亿元。据介绍,去年安徽取消、下放、合并的省级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共计517项,占总数的42%;取消省级收费项目61项,降低收费标准32项,减少了企业和社会负担。同时,保留的733个行政审批项目中,除少数因特殊原因外,有583个审批项目进入省政务中心办理;政务中心现场办结率也相应提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个省一年内,单是清理省级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就减少企业和社会负担32.2亿元!这是安徽省为减少审批事项算出的效益账,耐人寻味。设想一下,如果全国各级政府把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该清的都清,该砍的都砍,通过减少企业和群众的负担而创造的经济效益,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真正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真正的责任政府必然是权责分明的政府。所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依据行政许可法,反复强调并切实向过多过滥的审批事项“开刀”,表现出一种战略眼光。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首先是廉政反腐的必然要求。在今年两会闭幕后答中外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指出:“造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就需要改革我们的制度。要贯彻我们已经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减少审批事项。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和审批权力,容易滋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此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抓好的三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
反腐防腐,会大大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减少全社会的各种交易成本,潜在的效益自然无可估量。从安徽的“效益账”中,我们发现,减少审批事项还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审批项目过滥、审批手续繁琐是企业和群众最头疼的事,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审批权力吃、拿、卡、要,更是常事。减少审批事项,祛除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切不合理弊端,本身就是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促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持续近30年的高速发展。如果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这样的“软环境”上加快改革,发展还会更好更快。地方政府在谋划经济发展时,与其盯着上项目铺摊子,真不如着手认真抓好减少审批、透明施政、尊重法治,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如此,相信会少为能耗、用地烦心,少为资源环境代价劳神。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将得到更大地释放,何愁不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