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务人员的医德究竟如何?似乎很难说得清,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你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而上海市卫生局却是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想要将说不清的医德说得清,其依据就是创造了“医德档案”。如果档案里面说好,那该医务人员的医德就是高,反之则低。事情似乎也一下子变得单纯起来。然而,医德终究是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从来不是仅凭一个小小档案所能解决的,这样想来,上海市卫生局的想法显得过于“天真”,或许他们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异想天开”而来的。
在我看来,“医德档案”存在着“道德化”硬伤,其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形式大于实质”。
其一,在没有建立科学的医德评价体系之前,“医德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必将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记载的内容显得杂乱而无序。如何评价一个医务人员的医德?这是个复杂的事情。它的依据也并不是收受“红包”、商业贿赂这几个方面这么简单。它的设置与各方面的权重都必须是科学的。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元素,其档案充其量是一些资料的堆积罢了,且漏洞百出。其背后是各种不公平的麻烦也将会层出不穷的出现于我们的眼前。
其二,“医德档案”只是在医院内部或在卫生系统内“传阅”。它走不出卫生系统,也导致了它的“不纯洁性”及“生命力弱”的特点。众所周知,评判医务人员最有发言权的是患者。可患者却根本无法参与“医德档案”。而且,如果患者想要知道自己面对的医生的医德究竟如何?他(她)惟一的办法是查“医德档案”,然而,他(她)却无从查起,因为医院不会向患者开放。
其三,“医德档案”的作者是谁?这是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写“医德档案”?如果是医务人员自己写,或者是医院领导写,这都很有可能导致其“表面的繁荣”。有时会出于“护犊之心”而出现有选择的记录,那就很可能使“医德档案”变得与真相越来越远。
不是说“医德档案”毫无是处,作为一个新的尝试也未尝不可。不过,由于它在天性上属于“道德范畴”,在后天的评判上也是由“道德人”来操纵。这种“道德化”硬伤决定了它不可能走得漂亮,走得富有成效,其最终会走向形式化,变成“鸡胁”。
其实,“医德”就在患者的心中,只要看看一个医生的面前站着多少的患者,只要看看一个护士的脸上有多少笑容,就知道其“医德”是高还是低。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