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网络祭扫:创新还是颠覆?
2007-04-04


【今日关注】网络祭扫:创新还是颠覆?

“网络祭扫”是创新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

2007年04月04日 08:10:59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

    新华网银川4月3日专电(记者 刘晓莉)只需登录网站,敲几下键盘、点几次鼠标,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扫墓”,这在“E时代”的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

    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墓园纷纷“上网”,不少网站也纷纷“开墓”。至今,“网络祭扫”总量已达到700多万人次。

    记者在互联网上看到,网民可以为逝者设置网上纪念馆,纪念馆的首页可以“安放”逝者的照片、生平介绍等;个别网站还推出了“实景扫墓”;有些网站还为死者在网上修建“墓地”。只要一些简单的操作,人们就可以为死者上香、祭酒、献花、点歌。

    部分网站因为增加了收费以及宣传祭祀以外的内容而遭到网民“攻击”。据记者了解,有的祭祀网站收费很高,建一个“网上墓地”要上千元,每年还要出网络维护费,连普通的献花、上香、祭酒每项都要花几十元;而有的网站除了点歌、点烛、上香外,还出现了超度、念咒等带有迷信色彩的选项。

    “网络祭扫”是一种创新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是否值得提倡?一时间引发了人们的争议。银川福寿园生态陵园董事长刘国瑞说,“网络祭扫”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产物,为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增加了新的活动形式。宁夏大学学生张亮告诉记者,他刚刚在网上向逝世3年的爷爷表达了哀思之情。他认为,“网络祭扫”既方便,又环保。兰州大学教师申伟则认为,清明扫墓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但“网络祭扫”显得不够庄重,不值得过多提倡。

    我国最早的网上纪念馆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祭扫”发展迅速。早在2004年,民政部就发文提出,要倡导和鼓励“网络祭扫”等形式,营造文明祭奠的社会氛围。

·“网络祭奠”你能接受鼠标轻点下的扫墓吗

       “网络祭奠”,这个名词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不少E家里的网友们对此却不陌生。昨天,早报报道了浙大学生用GPS定位名人墓,制成地图挂到网上,通过网络平台追思祭奠先人。其实,网上纪念馆和网上陵园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这两年民政部门更是大力提倡网祭,免费开通网站,供市民上传亲人的照片、文章。在这里,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虚拟的花圈、香烛、供品就可以供放在先人的“墓碑”前。

  网上祭扫在流行 上海“时空邮箱”寄哀思

    新华网上海4月2日专电(记者 冯亦珍)“亲爱的父亲,您的外孙已经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请您安心……”在“心灵诉说卡”上,陈女士近日写下了这段话投入“时空邮箱”,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这是今年清明祭扫活动中出现的祭扫新方式之一。

·1.35亿人次网民参与清明节网上公祭活动

      4月1日,由爱国主义网站“民族魂”“血铸中华”联合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的第六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广大网友登录网站(http://www.china5000.org.cn),就可向民族英烈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缅怀和思念。

·死者邮箱密码继承成为法律新问题

    新华网北京4月1日专电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死者的亲人是否有权得到死者邮箱密码的新问题已经出现。它已成为新的法律问题。

    如果有人想得到去世亲人的电子信箱密码,网络公司是否应该抛开保护客户隐私和保密协议而提供密码呢?如果网络公司认为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对外开放死者信箱,而继承人认为信箱中有不能延误的重要信息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法律上都没有明文规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