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记者、城市观察者
所在地 北京
入选理由 以记者身份深入报道中国城市发展态势,透过《城记》一书将中国城市建设话题引入公众层面。
Blog:http://blog.sina.com.cn/m/wangjun
“你可以看到纽约的城区和北京的旧城区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原来的老城区可容纳的就业人数、路网结构都是十分合理的。但是现在,到处都是草肚皮了,大马路把市中心搞成了郊区。”
一部厚重的《城记》令记者王军声名鹊起。在书中,他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却在不经意间透射出无数悲欢承启的隐秘往事。到现在,王军都会感慨当时的心境──《城记》是一部自己都没有打算出版的书,因为透露了太多鲜为人知的波折,所以写得时候才有那样的如水心境。
《城记》的顺利出版并在公众层面上引发巨大关注令王军认识到,这个问题颇多的社会也正在不断改变中进步。现在这名四处奔波的记者正再潜入城市过去与未来相交的更深处,细化自己《城记》之后的再思考。
最近在忙什么?
最近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制度安排和它反应到城市中的作用,主要是和土地政策、住房政策有关。这些东西会影响到政府的一些行政举措,也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没有碰到什么新问题?
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一个正常的回收渠道,市场经济国家都是通过对物业的保有环节来回收,但我们现在的回收方式似乎只有土地开发也就是卖地这一种方式。我去美国看到他们的政府不是像我们一样冲在基层建设的第一线,反而有充裕的资金提供很棒的公共服务。他们的不动产税收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所以才可以很安心地做公共服务,令社区增值然后抽征不动产增值税,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机制。我听说崇文区想拆掉天坛。他们想做土地开发,但是天坛约束了周边建筑的高度,所以他们认为天坛限制了崇文区的发展。
未来一年的计划是什么?
《城记》谈论的是一个城市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演变,很多老建筑被拆除的事。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这本书谈的就是卸胳膊卸腿的事,下面的研究会专注于城市的生命系统。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城市住宅大面积地被拆除,在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事情。这个城市的生命系统出了问题,这个生命系统是如何受到伤害的?现在又如何去修复它?我想把这些方面的调查和思考做成一本书。
厌恶的城市文化是什么?
我们很少认真去理解我们的先人,理解我们的城市传统,认识我们的遗产的价值。中国曾经诞生伟大的城市,它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局限在美学上。你可以看到纽约的城区和北京的旧城区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原来的老城区可容纳的就业人数、路网结构都是十分合理的。但是现在,到处都是草肚皮了,大马路把市中心搞成了郊区。这是蛮可悲的一个事情。
理想的城市是怎样的?
人类为什么需要城市?我们是为了分享。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我们的城市应该充满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观。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让任何人在这里讨得生活,让任何人通过劳动获得尊严感。对待行乞者的态度是鉴定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桿,我们的城市应该少一些对弱者的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