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英 城市文化研究者
所在地 北京
入选理由 向世界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变迁,亦以国际视野深入中国城市文化研究。
“西方城市发展中也走过很多弯路,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没能吸取他们的教训,反而把一些失败当作现代化的标志来模仿。这个很可悲。”
2006年,扎西多回来了!90年代在《读书》杂志以笔名扎西多撰文的查建英携着厚厚的一部《80年代访谈录》归来,在中国文化界和媒体界引发一场强烈的反思潮流,人们在回顾80年代之时亦开始反思今日中国文化的理想缺位。
由纽约和北京之间往返工作的查建英身份亦是双重的。一方面她在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进行关于中国城市文化变迁的写作,一方面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组织学者进行城市文化研究。在美国,查建英以英文为《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杂志撰稿,并出版《China Pop》一书介绍中国1990年以来的流行文化变迁。2003年,她回到出生地北京,试图对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文化嬗变进行近距离观察。
最近在做什么?
我戴两顶帽子,一个是写作,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给美国媒体写些城市文化之类的文章。10年前的《China Pop》写的是1980是1990年中国城市里发生的文化变迁,现在准备写一本后续之作,来研究1990年以来的变化。另一个是为纽约一所大学的一个项目的中国部分工作,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资助中国、印度和美国三国的中青年学者的对话和研究,去年和今年的主题是“全球化下的城市”。我的工作是在中国选择一些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来参与这个项目,并且帮助策划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
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新问题?
无论是我的写作还是我参与的一些项目,过程中都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在全球化中给中国文化找到立足点和出发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处于弱势状态,那么在今天,如何找到中国文化的位置,能不能建设出一套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价值,它能否为世界提供文化上的贡献,这都是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几代人去努力,但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人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
印象比较深刻的城市文化是什么?
北京是我的故乡嗬,对它的关注要多于中国其它地方。我感觉北京现在的日常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比如798、小咖啡馆、小饭馆、小酒吧、网吧这些地方出现了很多,都是自发性的、民间的、个人的行为。它们和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又不是统一发展的,是日常生活中世俗文化的恢复,拓展了个人活动的空间。这个就很好。
有什么比较厌恶的城市文化吗?
从外观看,北京这座城市挺难看的,很多东西都不成型,到处能看到官气和恶俗,由于无知、由于利益,把一些有趣的、优雅的老东西活生生给毁灭掉了。小的街道和社区越来越少,变成了大社区,没有特色,而且很不方便,这种规划其实是违反人性的。西方城市发展中也走过很多弯路,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没能吸取他们的教训,反而把一些失败当作现代化的标志来模仿。这个很可悲。
你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城市文化是怎样的?
我觉得不该人为设置一个宏大理想,而是应该从现在具体可行的做起。要从长远看,好的城市文化应该像好的社会那样,既具有群体的和谐性,又给其中的个体、个性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张力,天人合一、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