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我们女博士,咋的了?
编者按 媒体最近关于女博士的话题不断,联系去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大龄女博士跳楼自杀的争议,还有媒体热炒的“女博士裸死教学楼”、“女博士代言”和女博士做某大学的“形象大使”,一直上溯到“灭绝师太”的“封号”之争,女博士再一次成为公众高密度关注的话题。
一直在电影学院专心读书、“闭门谢客”的赵薇,近日做客《天下女人》栏目,接受主持人杨澜的独家专访……杨澜问她有没有考虑读完硕士学位再攻读博士学位,赵薇马上表示,坚决不当女博士!——“才不读呢,读那么多书,我有点害怕,我觉得女孩子念太多书不太好。”问及原因时赵薇笑道,书读多了,“男孩子都不敢追你了。”
谁让女博士们幸福并沉默着?
转自:新华网 2007年04月03日 08:51:03 来源:红网
近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高学历女性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将近九成的女博士生感到幸福,表示“不太幸福”、“不幸福”的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5%和3.4%。“我们否认网上流行的女博士生‘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说法。我们的生活紧张而充实、精神世界十分富足,我们为此而感到幸福。”一位接受调查的女博士生宣言。调查发现,家庭和睦、科研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是女博士生们认为高幸福指数的标准。(4月2日《中国青年报》)
显然,女博士们的自我感觉同社会认识存在很大偏差。近年来,女博士们并未从崇尚高学历的风气中分享到应有的社会尊敬,相反却成为被“妖魔化”的一群,她们几乎无法抗拒地被打上这样的标签:老大难(就业难、择偶难)、三高(离婚率高、自杀率高、发病率高),另类(性情异化,性别异化)。而今,九成女博士对自己的生活境地感到满意,不喾是对社会认识的一种反驳。女博士群体其实很健康,很阳光,她们的幸福照出了我们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心态。
调查中,在谈到幸福的来源时,46.2%的受访女博士生首先选择了“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可见,婚恋对于任何阶层的女人都是最重要的事件,女博士也概莫能外。越是处在社会歧义和偏见的浪尖,婚恋也越成为女博士们最为敏感和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被歪曲和夸大了,成为社会用以诋毁女博士群体的一大证据:他们罗列了一堆女博士婚姻或恋爱失败的片断,更多婚恋幸福的画面则成了废片,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被剪切过的“真实”:她们大多事业成功但却婚姻不幸,知识丰富却感情贫乏,学历高而生活能力低下,性情呆板而性别特征模糊……试问这样的女人有谁敢亲近?由于女博士在现阶段还是一个小众群体,普通人们对女博士还缺少感性认识,这就让宣传的力量显得格外强大,在这种被妖魔化的舆论声浪中,女博士们习惯性的低调让她们几乎自动放弃了辩解的权利,让她们的攻击方几无对手。
因而,妖魔女博士群正是源出某种极不健康的心态,即使女博士中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女性群体或女性阶层中,也同样存在于男性群体中。显然,女博士问题不是女性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和男性问题。在一个不自信的社会里,作为主导社会的男性力量也一定是不自信的,由于女博士距离知识和智慧最近,她们超越社会进步的能力,对某些男性群体造成了某种优势威胁,因而对这一女性群体产生不安感和排异性实属必然。显然,一个女博士、女硕士难嫁的社会,折射出的其实是男性群体的不自信。反映在择偶问题上,有些男性无论在学历和其他条件上都忌讳对方高出自己一头,这种大男人作风其实恰恰是小男人心态的体现。
女博士被妖魔其实是男性进步能力弱化的体现,女博士的爱情之痛其实是社会之痛,而九成女博士无告的幸福则更是一种无奈:她们向世人宣告幸福的渠道和平台实在太少了,关于她们的负面信息也许更能平衡那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 (司欣)
“我曾获校一等奖学金”、“曾获系演讲比赛第一名”,你一定以为这是找工作的简历,错!这是征婚帖!3月19日,一女博士在某知名论坛发帖征婚,一项项列出自己诸多特长奖项,但这样优秀的女生却被诸多男士用“你要找对象不是找工作”为理由狠批。对此现象,有婚姻专家指点迷津:优秀女孩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开,在生活中要学会放低姿态。
近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高学历女性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将近九成的女博士生感到幸福,表示“不太幸福”、“不幸福”的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5%和3.4%。
“我们否认网上流行的女博士生‘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说法。我们的生活紧张而充实、精神世界十分富足,我们为此而感到幸福。”一位接受调查的女博士生宣言。
记者注意到,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在读女博士生的比例近年来不断攀升,2002年女博士生数占博士生总人数的比例为30.35%,2003年为31.3%,2004年为34.8%。
调查发现,家庭和睦、科研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是女博士生们认为高幸福指数的标准。

| 侯晶晶近照 |
关于女博士,坊间有许多写意类的民谣,除了广为流传的“灭绝师太”之外,还有UFO(ugly、fat、old,丑陋、肥胖、老)说和“第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等,近期见诸于报端的种种女博士新闻,以负面报道居多,如婚恋问题、感情危机、跳楼自杀、心理变态等等,似乎又验证和加深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印象体验。在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中,女博士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问题人群”,从其外表到内在性情、行为能力、心理状态都遭遇到全方位的调侃和质疑,成为一个受人关注又遭人排斥的尴尬符号,群体形象被严重歪曲和妖魔化。

让女博士受骗的帖子依然在网站上。来源:广州日报
北京大学公派出国留学的女博士,衣锦还乡的“海归派”……本来有着灿烂前程的她,却由于非学业方面的原因精神崩溃了。感慨扼腕之余,这个不幸的故事再次引起我们对子女教育的深层思索。
女博士网上时薪50元陪人吃喝玩乐遭批驳(图)
女博士卖时间无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