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潘岳倡议 把"慈善"改叫"公益"吧!
2007-04-02

    当“绿色中国——环保公益日”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城市举行之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发出了“塑造新公益精神”的倡议。

  把公众的环保责任列入公益范畴,超越了种草植树、就事论事层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我想起了另一领域——慈善捐赠。

  与环境问题的严峻一样,我们的慈善捐赠也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富人群体更颇多微词。人们往往从道德层面指责富人,或从法律层面寻找障碍,却很少从观念上作更深层次的反思。比如,在观念上是把捐赠看作慈善,还是看作公益好呢?在我看来,看法不同结果大不一样。

  著名企业家、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捐赠之慷慨,人尽皆知。他一手经商赚钱,一手捐赠花钱,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看成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将捐赠视为事业成功的一部分,乐此不疲。他更愿意把捐赠看成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不是简单把钱捐给谁的慈善。他曾这样说:捐赠“不是慈善,是公益事业。说是慈善事业对那个接受捐赠的人不太好。”

  乍看起来,慈善或公益意思似乎差不多,都是尽自己之力帮助别人,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但仔细推敲,发现两者之间还真有区别。

  首先,慈善主要是从个体主观的角度,公益则是社会客观的要求。公益者,公共利益、公众权益也。作为公民、社会的一成员,任何人都既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也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权利。

  其次,从捐赠者的角色看,如果把捐赠定位于慈善,那么捐不捐只在个人一念之间,捐出去是发慈悲、做善事,不捐也大可心安理得;公益则不同,作为一种公众事务,所有公众都有参与的责任。

  再次,从接受捐赠者的角度看,如果说收到慈善款,多少有点得到“施舍”的感觉,甚至会产生“欠债”的心理;若说得到公益资助,他会更多地感觉到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的温暖,他当然也会感恩,既感激捐赠者个人,更感激社会和公众的关爱。

  李嘉诚之所以能慷慨捐赠,与其说因为他有钱,不如说他有着比别人更透彻的认识。在他看来,捐赠文化的核心,不是简单给钱给物,最紧要的是使捐赠对象有一个好的前途。他曾在内地搞过“长江万里行活动”,帮助7万个没有下肢的残疾人装上假肢,不仅使残疾人站起来,还可以工作,提高了其个人的信心,而且帮了一家人。他从观念到行动都把捐赠视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为世人认识捐赠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如果说,把环保看作公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观念更新,那么,把捐赠看作公益,可否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次观念更新呢?这就是我看到“新公益精神”后的一点感想。 

 

来源:《广州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