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2007年最有意思最吓人的传奇:中国薪资涨幅居然“全球第一”。好在这个“牛”不是我们自己吹上天的,用不着脸红心跳,但这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第一"还是"低调"点的好,因为在我们还大有作为的基尼系数里、在民生指数面有菜色的薪资领域,这个"第一"的牌坊暂时还成不了弥合收入分配伤痛的"云南白药"。随便拉一则新闻来就足以例证:譬如同是3月28日的《新快报》消息说“麦当劳肯德基被斥少付薪,兼职时薪仅四元”——连基本的法理层面的薪资标准都明晃晃地岌岌可危,这个“第一”不是搞笑也是反讽而已。
譬如一个人打了一条领带,我们就说他绅士风度了,却全然不见其衣裳褴褛,实在是很荒唐的逻辑。之所以说“2007中国薪资涨幅将居全球第一”这个数据是一个幽默的传奇,道理很简单:纵向上来看,我们的工资涨幅被房价、药价、学费的涨幅远远甩在后面;即便从横向上看,中国劳动者工资基数与欧美国家薪资基数显然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再不信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个更直观的数据——刚刚出台的北京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去年职工平均工资为36097元(且是一股脑的税前工资),即便是如此,还有60.7%的北京职工工资没有达到这个“平均工资水平”呢。
当然,人家Hay(合益)集团PayNet&reg(全球性薪酬数据库之一)的“全球薪资每日报告”显示的是“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职位2007年的‘实际’薪资涨幅”,即雇主对薪资的预期涨幅扣除通货膨胀的结果,在中国,上述三类岗位的薪资涨幅预测均位居全球榜首:其中,行政人员的薪资预期涨幅为7.9%,专业技术人员为7.8%,而高层管理人员则高达8.9%。问题是这一部分劳动者又占整个中国劳工的几成呢?他们的涨幅能印证中国庞大的劳工群体的薪资状况吗?排除了最广大产业工人、农民工等底层群体的“掐尖统计”有多大意义?即便是整个中国劳工薪资涨幅“天下第一”,不看物价涨幅等生存成本的涨幅仅仅看收益绝对值,这和“只看销售不看成本”的可笑不是一样的逻辑吗?……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高增长低薪资”的诡异也是世界共知的。一则传奇版本的“薪资涨幅第一”且当作是一种美好的薪资预期吧,我们和“薪资涨幅第一”之间不仅仅隔着“人民币”的距离、还有制度设计、司法保障、佣工理念等等。当然,至于“行政人员薪资涨幅何以走在市场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前列”,那是传奇里的传奇了。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邓海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