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信报(07/03/17 10:15) 郝军志
日前,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指出,汽油、电、水、气、取暖的价格用穷人负担不起的理由,不让加价,而实际上,富人用量更多,从中受益更大;不应该维持那些资源的“低价位”,因为“低价位”导致价格扭曲,最终供应不足或服务质量不高,而应该直接地补助穷人,要特别防止富人搭穷人的便车。
汤博士直接补助穷人的看法,与吴敬琏老先生在春运上火车票上直接补助农民工的观点,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问题是,假如不让富人搭穷人的便车,该怎样直接地补助穷人?不回答这个问题,最终可能导致富人搭不成便车,穷人原来的“车”也没有了。当下,要不让富人搭穷人的便车,必须先解决好两个问题——确定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分水岭,以及如何让穷人得到的补助“货真价实”,不被雁过拔毛。
遗憾的是,首先在穷富分水岭的确定上,恐怕就够我们折腾的了。而且,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当前还无法掌握包括收入、纳税等在内的一些真实的个人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的个人信息资料库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年收入超过12万元者自行申报纳税的僵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而个人信息又是分别一个家庭富或穷,以及是否该得到直接补偿最直接的依据。最终,穷人能否得到“货真价实”的补助,以及补助的“流向”与“终点”监控得力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如果不解决好个人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富人同样会“躲”在里面搭便车;如果不解决好补助监控的问题,一些官员可能会成为中饱私囊的便车“售票员”;如果忽视眼下的民生问题,一味地钻进经济规则理论的象牙塔里,弄出的规划越“辉煌”,民生可能变得越艰难。实际上,搭便车有光明正大地搭的,比如在电、水、气上;也有浑水摸鱼地搭的,比如在吃低保、经适房上。如果真要阻止富人搭穷人的便车,为什么不先把浑水摸鱼者请下车?
在油、电、水、气、取暖等方面,以穷人的消费能力,难道要他们“狠狠地”消费,超过富人的消费量,那样才叫受益或受益多?其实,只要穷人确实受益就够了,受益多少与其收入水平有关,与富人受益如何无关。而在一些资源的价格扭曲面前,解决穷人的需求与生存是首要的,总不能让穷人在高价面前入不敷出(可能已经入不敷出了),甚至断了油、电、水、气等,一边再慢条斯理地建立个人信息库,争论穷富的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