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杭州老百姓大药房、天天好大药房打出了“让经典老药回家”的旗号,在药品卖场设立“廉价经典老药专区”,计划以低廉的价格出售300至500种疗效不错的低价老药,某些药品零售价甚至不足1元。
可是不久后,因为采购不到足够的货源,两大药房的专柜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经典廉价药为何难觅踪迹?”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个话题引起了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
“药店采购不到廉价老药,奥秘就在‘廉价’二字上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说,因为利润低,药厂不愿生产、药品销售企业也大多不愿引进。“那些老药,连业务员、营业员都懒得推荐。”
“在我们药店,卖这些药根本不挣钱。扑热息痛20片才六角钱、氯霉素眼药水两角、去痛片四角,几乎没利润。但因为有不少顾客尤其是老年人喜欢买这些药,所以我们才开设了‘廉价经典老药专区’。”
老百姓大药房全国管理机构总裁助理邝跃喜此前曾这样介绍开设“老药专区”的最初动机。遗憾的是,这项善举却难保持久。
据了解,经典老药稀缺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传统廉价药,像几分钱一支的地高辛强心针剂、高血压病危患者常用的盐酸肾上腺素等,在医院早就难觅踪迹了。分析原因,在浙江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的全国人大代表李邦良认为:“一是廉价药没钱挣。药品原料成本不断上升,但国家一次次降价,已经出现了成本价与国家限制的最高零售价持平的局面,有的甚至出现了‘负毛利’。二是廉价老药卖不出去,药一旦便宜了,利润空间就小了,医药公司和医院推广起来也没有积极性,用量明显减少。”
“国家降这个药品的价格,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一句话,点破了药品“降价死”的真正奥秘。
要想提高药品的利润,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老酒换新瓶”。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老药堂而皇之地成了新药,身价立刻翻了几番。一位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的医院院长告诉新华社记者,几元钱的氟哌酸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药。药厂和药商将一些廉价而疗效好的药品改头换面,按“新药”重新定价,在医药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医院一般是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售药,进价越高,利润越多,如此一来医院就不愿进低价药。难怪兼具卫生部长和全国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的高强感叹,“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问题出在‘利’上,要解决问题,仍然要从‘利’上着手。”不能正确行使手中掌握的药品审批权,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倒下”的原因。与会代表希望,新上任的药监局长能够有效解决新药过度审批的问题,还经典廉价老药一个生存的空间。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许爱娥建议,尽快出台医疗机构必备的常用廉价经典药品目录。政府部门通过调研,列出医疗机构必备的常用廉价药目录,并将此目录纳入医保目录。
许爱娥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廉价储备药供应管理办法。廉价经典药品的生产和临床应用要有衔接,不能随意停止廉价经典药的生产。可以通过调整定价机制,适当提价,使经典药品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提高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廉价老药生存堪忧的根本原因,是目前仍然存在的以药养医的不正常体制。“目前,我国药品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医院。如果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依旧占据着主要份额,药品进医院都有可观的‘加成率’。那么,谁会愿意开那些利润极低、甚至没有利润的老药呢?”代表坦言,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廉价老药的前景依旧堪忧。(记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