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2007-03-14

 

文章提交者:西北钰 加帖在 心灵驿站 【凯迪网络】kdnet.net

  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出口和投资。结果投资热升温,致使政府强行干预,而出口仍然热度不减,先是产品出口,再是劳动力出口,也包括人才出口,最终至现在的资本也开始出口,也有转内销又回来的。总之,我们所依赖的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因为再发展下去,要么经济滞缓,要么又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投资向能源转移,然后能源又出口,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因素。

  经济的增长也可以通过消费来促进,为什么我们不另辟蹊径呢?

  中国人的消费储蓄率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翻了一番,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中国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居民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遗憾的事,这些钱绝大部分又都进了银行,给银行又带来压力,更加促使银行放贷,使得投资热降不下来,致使社会投资更加过度。中国人存得比花得多,结果消费上不去,投资降不下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说,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我们的经济改革卓有成效,但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却陷入了僵局。医疗、养老、教育等高负担把国民的消费热情打低到了一个极限值。再加之住房价格节节攀升,让居民苦不堪言的同时更加捂紧了口袋。

  正是医疗、养老、教育以及住房等问题制约了国人的消费热情,就是说我们有消费能力,但是由于对这四大问题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而缺乏消费的热情和积极性。

  现在的问题是,这四大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成就的,非得10年、8年的时间不可,那么我们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就真得没有办法改变了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不是单一的。

  其实,除了这四大问题制约国民的消费热情以外,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国民的消费热情。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即使四大问题尚存,也能够激发出居民的消费热情,从而带动小康经济的发展。

  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缺乏一个可以随意能够谋生、或者说挣钱的环境,即我国缺乏一个无论男女、老少都很容易找到一个能够维持生计的挣钱的环境。

  比如,对打工者要求:25岁以下,有的性别也有要求。还有35岁以下、45岁以下等等,对应不同的年龄伴随着更高的学历要求、成果要求、经验要求等,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一旦失去工作假如手上再没有积蓄,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生存质量。所以越老越怕没有保障,在社会保障机制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保障问题的忧虑就只能是亲力而为了。

  我们缺乏一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比如我们很少有周薪制的小企业。在没有多少挣钱渠道的情况下,情况是不会改变多少的。

  假设,我们如果有一个很宽松的挣钱环境,比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很随意地找到一个打短工的机会,还怕没有钱花吗?良好的就业环境就像一个隐形的储钱罐子,那么消费者还会不敢花钱吗?花了之后再通过一个中间渠道——打工,钱就又回来了。

  据报载,一个退休的大妈想去美国旅游。居然拿到了签证。在上飞机后身上只有300美元的她到美国后,就一边打工,一边游玩,钱花光了又继续打工。她基本上为华人服务,带小孩什么的,好像还不会说英语。转了一圈玩完之后,居然带回了2万美元。而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美国的就业环境的现实。

  我国就是缺乏这样一种只要勤奋、只要诚实,不论老少、不论年龄都能够生存的就业环境。而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为所有愿意努力工作并且按规则行事的人提供了通向幸福的机会。

  这就是中国人存了不少的钱却仍然不敢花,而美国人即使债台高筑也潇洒大方地消费的原因。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满地都是钱,如果需要,就可以去挣,哪里还需要攒钱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