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楚晚报》3月7日报道,“我们想找大冶‘市长热线’反映环境遭破坏的问题,可热线老是打不通!”3月6日,湖北省大冶市民向记者反映。
电信部门的账单显示,该电话35元月租加上每月5元的来电显示费,共计40元。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2月份共6个月,欠费240元。240元是个很大的数目?该市真的就负担不起吗?我看未必。不说全市一年财政收入10余亿元,就是公款吃喝,恐怕一桌酒席也不止这个数。别说一个月40元,就是400元、4000元,一个市也不可能承担不起。因此,“市长热线”欠费停机肯定不是钱的原因。
“市长热线”开通之初,经常有市民向市长反映情况,现在长达半年的时间没有一个电话,市长就没想到这里面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想到了,他自己打个电话问一问接线员,或者亲自打打“市长热线”,问题不就暴露了吗?何至于停机半年!如果市长没想到这个问题,那说明其根本就不重视这个“民声通道”,没想过充分利用这个“热线”与市民进行沟通、交流。设立“市长热线”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上面叫设,不设不行,或者说兄弟城市都设了,不设就落伍了,这是面子,是形象。
由“市长热线”的欠费停机,想到一些地方“市长信箱”的蛛丝结网,政府网站的信息长期不更新,网站论坛上官员不回帖等问题,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小事,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领导的执政为民理念。如果领导没有情为民所系的境界,就会听任这些“民声通道”阻塞,心里巴不得没一个电话、一封信、一个帖子才好,免得给自己添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市长热线”等“民声通道”不畅通,说到底是当地领导与市民的心灵、情感产生了隔膜,没有形成融洽的鱼水关系。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