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等到“两会”才说话?
2007-03-10
 “两会”一开,新闻就好看,这里刚批评行政奢侈,责问“谁为惊人浪费负责?”(新华社3月6日电),那里就建议“对不称职的代表及时、依法提请罢免。”中青报3月6日马桂森《为人大代表建个履职档案如何?》;那厢议论《今年两会应该围着什么转?》(人民网观点频道),这厢就怀疑《总理的警告能吓住多少官员?》(3月6日东方网),真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每年几乎都有这样说到人民群众心里去的新闻报道登场。实话实说,这些新闻客观真实,一针见血,读了使人觉得,平常稀稀拉拉的新闻界,在这个时候才做到了“三贴近”。
  
  多读了,疑问也就出来了,为什么有的问题早就发现了,非要等到开“两会”才说,为什么不早说,早解决?比如关于“新闻出版界本次会议上的第一个界别提案”的报道〈政协委员“聚焦”政府豪华办公楼》(新华社北京3月5日)提到,刘建中委员说“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去年到南京出差,在雨花台看到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这是什么地方?这么气派?建筑外观像美国国会一样?一问才知道是当地的区政府。在场的人很不满,中央三令五申,为什么屡禁不止?”
  
  既然是去年就发现的问题,去年说不是更好吗?非要等到开“两会”才说?我相信只要你说得有道理,我相信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是一定会欢迎全国政协委员的批评和建议的,并切实落实解决之。报道说“‘中央三令五申,为什么屡禁不止?’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出版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刘建中委员扔了一颗‘炸弹’。”报道写得很摇曳多姿,但我觉得如果这真的是一颗炸弹的话,也是一颗迟到的“炸弹”。
  
  有些批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仅仅是“不点名批评”。如批评“行政奢侈”,冯培恩委员和郑健龄委员都明确提出:“必须有人对政府浪费负责。要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把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新华社3月7日电),这个观点如果举一个例子、排一个数字多好啊。现在尖锐是何等的尖锐啊,但是没有“靶心”,刺痛不了谁。
  
  “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是动员全党全国做好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大会。我觉得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政治诉求多样化。面对各种利益诉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民意代表,不仅要准确地分析、取舍和提炼民意,把人民的呼声带上两会?而且要有前瞻性地表达自己的“民意”,不仅要反映已经发生的问题和矛盾,而且要准确把握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不要放“马后炮”。古人云“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发现萌芽之中的问题,解决萌芽之中的问题,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我们迫切需要“两会”代表委员提出这样的提案、议案、意见和建议。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了蔓延了才说话,也不要等到北京开“两会”才说话。
[稿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