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节”比“妇女节”强在哪儿
2007-03-08
 2007年03月08日  来源:新华网 徐林林

中国各族妇女在国家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源:中国网

    在一些女性对“三八妇女节”这个名称备觉不舒服之际,湖南籍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个人博客上透露,她将在此次“两会”上递交提案,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改成“三八女人节”或“三八女性节”,让这个节日符合现代女性的美好心愿。她还表示,这个提案得到了韩美林、张抗抗等数十位委员的响应和支持。 (据《三湘都市报》)

    张晓梅委员称,“三八妇女节”事实上将大部分女性排斥在外。在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其中“妇”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妇”字从象形的含义来看,为“女子执帚”,本意为操持家务。现在看来,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年轻女性,特别是有知识的年轻女性多半不会用“妇女”来代指自己。

    乍听这番话,似乎言之有理,但稍作辨析,则发现未必是那么回事。张晓梅委员说文解字,搬出“女子执帚”来论证“妇女”的含义,并据此推断将“三八”说成“妇女节”,既落后于时代,且也是一种“偏见”,这是不是显得过于教条与迂腐呢?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语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中不少字词现在所表达的意思,与古代造字时的本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说“女子执帚”有对现代女性不敬之嫌,那么“男人”的“男”字,岂不同样流露出歧视异性的意味?种田是力气活儿,属于男人的“专利”——这明明是在与男女同工同酬唱对台戏嘛!按照这一逻辑,即使是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恐怕也得重新注释,因为那里面“有辱”女性尊严的象形词还真不少。

    至于年轻女人,特别是其中的部分知识女性,不太喜欢自己被人称作“妇女”,也许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感觉就是对的。实际上,一些人刻意将“女人”与“妇女”区别开来,折射出她们骨子里存在的某种莫名其妙的“自尊”。现实中,女性哪怕再年轻、再漂亮,迟早也有操持家务,跻身“执帚”队伍的那一天。如果说操持家务,“显得气息陈旧”,难道惟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表示女性的地位“与时俱进”了不成?

    倘若张晓梅委员提案所陈述的观点成立,事情可就麻烦了。为了消除对女性的“偏见”,那全国妇联是否要更名为“全国女联”呢?还有世界妇女大会,只怕也得考虑改叫“世界女人大会”才行。        

    今天(3月8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我觉得,人大代表也好,政协委员也罢,在关注妇女问题时,应该多在如何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实在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或引经据典,在一些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拿出高质量的、关乎民生大事的议案或提案,才是对得起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当务之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