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也是早就下载到自己的硬盘里了,只是一直都没有看。我心里暗想着这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只是没有找到欣赏它的时机;岂止是欣赏,我总是希望从这样的欣赏中得到什么东西。
现在我第一次看完了。但我仍然没记清楚它所表达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如果我要想说说它,也道不出多少电影行家的鉴赏词汇来。
基本上,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肖申克监狱的地方。银行家安迪的妻子与她的情人双双死于歹徒的枪下,而他被当作谋杀犯抓了起来,送进了肖申克监狱。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几乎整个故事中的一条线,就是安迪的智慧。他用智慧赢得了狱友的尊重,用智慧为狱友赢得了啤酒,用智慧在监狱里建起了更大的图书馆,帮助许多人完成一定的学业——
有人会问,监狱里的人,要学业做什么?是的,也许没有用,但能够安静而免受劳累地看点书,在监狱里起码也是一种难得的礼遇。他的黑人朋友阿瑞很早就告诉他,为了摆脱空虚,很多人选择用一些方式打发时间;那个惟一的图书馆管理员养了一只拣来的小鹰,直到养大它,在他假释之前将它放走;在表面上看来,他选择了一种打磨石头的方法。
继续说说安迪的智慧:他帮监狱长做帐洗钱,几乎所有的狱警和闻声而来的监狱外的人也来找他帮助报税;他悄悄地从进监狱不久起,整整花了20年,挖通了一条从囚禁他的单人牢房到外面的通道,并智慧地得意逃脱;他早有预见地告诉阿瑞一个秘密,在一个农场,他曾经向她的妻子求婚的地方,埋有一个送给阿瑞的礼物。
阿瑞在监狱中度过了四十年,最后终于找到了那棵大橡树下面的石头墙,找出了那颗石头和一个放了一封信和一叠现金的盒子——这一切都是安迪预计好的,这一次请求,也成了阿瑞没有成为同样是假释出来却无法适应已经阔别五十年的社会而选择自杀的老人,成为他的唯一一个走出监狱并生存下来的信念……
电影冷静地讨论了一个生存的问题。当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一个环境中长时间地形成习惯以后,他是否还能适应看起来更美好的变迁?故事给出了两个反方向的结果:一个在监狱中呆了五十年的犯人,在监狱中做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当他白发苍苍地被假释到已经往前走了五十年的世界中时,他反复感到的还是格格不入,最终,他选择了在监狱安排的一个中途宿舍中上吊而死;另一个是阿瑞,当监狱管理人员不顾他的固执而在给他的假释文书上重重地敲下印章时,他已经在监狱度过了四十年,从一个犯错后需要受到教育的孩子,成为一个皮肤褶皱、已经可以在监狱中弄到一切物品的“老熟人”,而最终他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他们都住进了同一所中途宿舍,他看见先他走出监狱也先他死去的老人在宿舍横梁上留下的“汲汲于生汲汲于死”,然而他们同途殊归。
到底是什么重要?什么才是生命的主角?
——智慧?长此以往的环境?信念?放弃生的死亡?
我想,这是电影所给我们来探询的。最后我查到资料,《肖申克的救赎》由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导演,于1994年在加拿大发行。
2007.3.8.00.59 落野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