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代表
本报记者 曹树林 殷新宇
![]() |
|
|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出的必然结论。”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河南省委、省政府2005年、2006年分别投入121亿余元、174亿余元,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这些实事,件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件件关系社会稳定,件件关系全省大局,对民生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徐光春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十件实事得民心、顺民意,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有利于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为着力改善民生,河南把今年作为“改善民生之年”。徐光春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多办好事实事,着力改善民生。最近中央对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着力改善民生。这要求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切实改进干部作风的高度,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徐光春娓娓道来。“今年要再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实事,特别是要将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这‘三就一保’问题着力解决好。”徐光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只有解决好“三就一保”问题,才能使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成为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徐光春认为,只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我们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作风,并建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每年都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徐光春强调说,我们对今年要办的十大实事和解决“三就一保”问题的任务、资金、责任、措施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已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目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好、抓得更实,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和谐社会 民生为先
——访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建柱代表
本报记者 刘建林 廖文根
![]() |
|
|
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发展是基础,富民是目的。要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放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建柱代表对记者说。
孟建柱说,过去一年,江西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4年实现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效益明显提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但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富民兴赣、实现江西崛起的任务仍然很重,必须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坚持以好为先、好中求快,才是真正的快、持久的快,才是有利于群众富裕、社会进步的快,才是我们期盼和需要的快。
孟建柱说,从江西省情出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追求质量效益的“好”、争取持续平稳的“快”;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把全面开放、全民创业作为江西崛起的战略支点,把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湛蓝明亮的天空,留下长远发展的资源。
“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孟建柱说,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去年底江西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解决群众当前最关心的若干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见40条,实行“四个倾斜”, 实现“四个全覆盖”,积极实施“民生工程”。
“改善民生,公共资源必须让大多数群众受益。”孟建柱介绍说,近几年,江西在财政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倾斜。今年省财政又安排了40多亿元资金,实施40项公共财政政策。去年江西省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今年要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明年实现农民和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加快改善低收入的住房条件,着力解决好关系百姓生计生活的基本问题。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代表
本报记者 吕网大 吴 焰
![]() |
|
|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也是上海市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也是上海市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神圣责任,就是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责,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形成充分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机制,加强立法和监督;坚持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倾听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障民生。
龚学平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群众热切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财政公共资金的规范管理和运作等问题。为此,上海市人大在行使人大的法定职权中,将着重四个“推进”。
一是围绕民生热点,推进依法行政。针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促进政府加大执法力度。龚学平告诉记者,连续两年,上海市人大对以肉类、饮用水为切入点的食品安全执法进行了重点跟踪监督,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把健全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为重点监督项目之一。
二是努力找准结合点,推进社会利益的合理调整。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使政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关注民生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龚学平介绍,2007年,上海市人大将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加强对节能决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地方立法后评估,开展对地方性法规配套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的检查。
三是积极发挥代表作用,不断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各级人大代表认真履职,进一步发挥代表在立法、监督和参与信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形成代表与社会各方保持经常性联络的渠道,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形成民意表达和反馈的新途径。
四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龚学平表示,要更多地通过现场实录、网议日、视频会议、媒体的专题栏目和节目等途径,增强公众对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知情度与参与度,进一步发挥人大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龚学平指出,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中有所作为,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有所作为。”
《人民日报》 (2007-03-07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