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群体的新纪元——读新版《人道主义的呼唤》
2007-03-07

将三卷文集中几乎俯拾即是、篇篇论及、无处不在的东西汇集起来,你会感到这样几个明确而牢固的意识:
     ★残疾人意识
               ★大局意识
                        ★创新意识
                                ★危机意识
                                        ★社会化意识
一个群体的新纪元
——读新版《人道主义的呼唤》
◎丁启文

世上有多种人道主义。有一种是以社会上最沉底的人——残疾人为本,紧紧沿着改善这个群体命运的轨迹前进的,那就是邓朴方所持论的人道主义。
不以学性、术性见长,但有足够的理论资源和创新的勇气;紧紧扎根中国大地,一心谋求改善残疾人状况,但重在点燃人们心中那盏灯,唤起良知和自觉。
人生是提取精华的过程。读新版《人道主义的呼唤》,你会看到作者怎样以毕业的精力,不无周折地建构、启动一个庞大的运作系统,将人道主义的精华用于这个特殊群体;怎样通过这个庞大的运作系统,以这个群体在实践中的精华充实人道主义。而终极关怀在于实现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给这方土地注入一种新文明,让中国8千多万残疾人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被感召,实现平等参与,实现身心的解放,能力的解放,自由个性的解放——这本身又构成了邓朴方一生的精华。
将三卷文集中几乎俯拾即是、篇篇论及、无处不在的东西汇集起来,你会感到邓朴方的头脑里凝聚着这样几个明确而牢固的意识:
残疾人意识。他洞察残疾人的烦忧与欢乐,不管是浮上来的,没浮上来的,城镇的,农村的,山里的。这成了邓朴方一生越聚越浓、覆盖一切以至舍此便无从生活的情结。熟悉他的人知道,这来自他敦厚的天性、优良的党性和由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构铸的理性。这几样东西由于他自身的残疾和“文革”中的特殊经历而越加升华、融和、纯化和凸现,成了他一生不可更改、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动摇地核心价值。这意思是说,那种情感不是职业的(有些人连这也没做到),而是用生命孵化成的,就此构成了他内在的情结,毕生的追求,生活的目的,做人的准则和意义。从收入这三卷的任何一个篇章、一个段落都可以感悟、触摸到这一点。
大局意识。读他的书、接触他的人,你会感到这是他又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观念。什么是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国家意识、人民的意识。他总是将残疾人事业放在这两个大局下去观察、去考察、去思索,谋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所以通常他总是能比较恰当地把握时机,不文不火地推进事业。大局意识来自战略思维。这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有了这种思维,才能在繁纷复杂的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了位置才能处理好全局和局部、一般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恰当地协调各方,谋求事业的最佳发展。这是我国现代残疾人事业20多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顺便说一下,人们多谓邓朴方凭着背景和牌子,办什么事都容易。其实不能笼统地这么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并不是一点不费周折。从他苦口婆心为一个县残联解决安装一部电话问题、解决每人每年只有5元钱办公费问题(《呼唤》第3卷第43页)就可以看出来。残疾人事业有今天,是他和他的伙伴们顺应大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奋斗出来的。
创新意识。在中国固有的文化里长不出平等参与的残疾人事业来。没有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就没有现代残疾人事业。可以说,自打邓朴方躺在加拿大的康复病床上,想起他的残疾朋友从而下决心引进这类康复设施、康复医疗的时候,就萌生一种创新意识了。当代中国的现代残疾人事业其实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不过应当说,不论是康复、教育、就业、文体等传达的平等参与思想,还是这项事业整体上所传达的人道主义思想,当年都具有“破冰”的意义。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空间,不像现在这样“以人为本”是主流话语,那时候“乍暖还寒”,几乎是谈“人”色变。尽管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在人性、人道、人权等问题上“左”的流毒还远未肃清。人性、人权是禁区,人道主义是好是坏、姓社姓资,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东西还是与之背道而驰的,能不能与社会主义相容,主流舆论特别是主宰意识形态的人持否定态度。“反对精神污染”后更是一派寂寞景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朴方随着刚建起来的一个运作系统——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活动,提出了人道主义是人类进步思想、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是残疾人事业的旗帜,与马克思主义不但不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呼唤》第1卷第42页、61页、68页、78页、79页)。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勇气。打那个年月过来的有心人知道,当年在这个特定思想领域,邓朴方领天下先。
所以,我多次说过,说中国残疾人事业“起点低”,从物质层面上说可以,从思想层面上说不符合事实,因为它一起步就是站在人道主义、平等参与这样的思想高度上设计这番事业的。这显然是这项事业得人心的原因之一。创新是这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需要一种开放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明哲保身只能带来守成而与创新格格不入。
危机意识。中国残疾人事业20多年来一步步发展,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历史上第一次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邓朴方本人多次获国际大奖。不过,读过三卷本《呼唤》你会发现,清醒的邓朴方从来不沾沾自喜,满足已有成就。他是重追求而不重占有的。打了“胜仗”总是冷静的从另一面提出问题,提出警告,引发新的思考,使人们处于居安思危状态(《呼唤》第3卷第364页)。近些年来,他是在思索“没有邓朴方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将如何了(《呼唤)第3卷第371页)。这是现实而严峻的话题。从他多次在文中强调残联要打掉“官气”、要使自己“够得着残疾人”,要切实发挥“代表”功能,要使“专门协会活跃”、“要更大地发挥专门协会的作用”、“中字头”的专门协会要成为“法人”等等(见《呼唤》第1卷59页、331页、353页、496页,第2卷80页、91页、124页、157页,第3卷26页、71页、80页、117页),我们知道,他并不认为残联现在的“组织形式”(这种行政体制)是固定不变的,他认为,它应该“不断在理论上、实践上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随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会有变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它会有变化;随着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素质的不断进步,它会有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呼唤》第3卷第117页)。这就是他探求一个更贴近残疾人、更能调动残疾人主体意识、更能悉心为残疾人服务、更能体现自下而上监督的体制、机制的原因。他生恐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腐化堕落这类事情在这里发生,因为他知道失去制约、失去监督的权力时间长了必会导致腐败。
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他不断广收信息、分析形势、研究问题、与时俱进,将这项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社会化意识。这是自打邓朴方出山筹建基金会时就强调的一个问题。在书中的使用频率几乎与“依靠政府”这类词语相同。他强调,残联的工作人员不应当是官员、公务员而应当是社会活动家、社会工作者。他强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泛团结社会上为残疾人服务的民间组织,对他们采取欢迎、支持、合作的态度而不是相反。残联不应、事实上也不能垄断残疾人工作。“要看到,随着我国各方面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从民间汲取的力量很可能成为我们的主要力量”(《呼唤》第2卷第155页)。邓朴方说,“我看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呼唤》第2卷155页)。
金克木先生主张读书读“书中无字之处”。可以说——我认为,上述这五个方面就是这百万余字新版《人道主义的呼唤》力透纸背的所在,是这部书的“无字之处”。
读新版《人道主义的呼唤》,不但是为了人们了解这项事业的昨天,更是为了人们了解、把握这项事业的今天和明天。阅读邓朴方,牢记并深刻理解他的书里所凝聚的五个意识,脚踏实地按照去做,继承、发扬《呼唤》所昭示的精神,新文明就会向前推进,这项事业就会长盛不衰。
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不论世事在改革、开放中出现怎样的变化,不论领导人员怎样一茬一茬更替,《呼唤》中凝聚的这“五个意识”不能弱、不能减、不能丢。
邓朴方同志在这个时候出版三卷集《人道主义的呼唤》,意思不是把自己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史上、在中国新文明建设史上再重重地刻上一笔——他的思想、成就使他无须再这样做。他出版这三卷文集,是对今人和后人的一种叮嘱、一种托付、一种期盼,意在提醒人们沿着这条人道主义的路走下去,走好,为中国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献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交代。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