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05日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记者 张涛
国家公益救助机构承担着流浪乞讨者、孤残人员救助职能,这些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有哪些困难?近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采访部分工作人员,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常遭受智力不健全受助者的打骂
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作为全市唯一救助管理站,负责对流浪乞讨人员、因特殊原因无家可归者实施临时救助。对这些人员进行仔细甄别后,十天内对确需救助者转回原籍由当地政府管理。
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杨顺刚说,管理站每年平均救助四千多人,管理受助者是他们最头疼的事。在流浪乞讨人员中,除了那些“职业乞丐”(不在救助之列),大部分人智力不健全,患有痴呆等轻微精神疾病,失去正常人道德观念。有的人来救助站见有人管了,便以自残相威胁向工作人员要钱,得不到钱就又打又骂。这里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去年11月,几个残疾流浪者被城管部门送来,他们嫌救助管理站粗茶淡饭不好吃,非要吃红烧肉,工作人员做了红烧肉,他们又要吃烤鸭,工作人员一旦不给他们“开小灶”,这些人就大打出手,两名工作又人员不敢还手,被打得头破血流,后来110来了才平息事端。一些人住在救助站也不闲着,屋里电扇、电灯、暖气管都被毁坏,白墙上涂满污秽的图画。
救助管理站一位工作人员说,受助者由于身心不健全造成的安全隐患,还表现在受助者之间如何相处上。由于救助管理站地方有限,收助的成人和儿童都住在同一房间,经常发生大人欺负孩子的事情。去年初的一天,一个精神有问题的40多岁成年男子抱起一个同屋的小孩子就要往楼下扔,幸亏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后制止,才没有酿成恶性事件。
杨顺刚说,救助管理站工作还面临两大困惑:一是骗子甄别容易送走难。经调查,到这里来申请救助的人中,10%是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春节前夕这种骗子最多,他们往往当了一年“职业乞丐”,需要回老家了就来救助管理站打算白拿一张车票,一旦被识破骗局,就又吵又闹;二是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住进来后赖着不走,工作人员跟其家人又联系不上,超过了十天期限,强行让他们走又容易发生冲突。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田惠明说,这里收助有二百多人,主要是被遗弃的孤残儿童和“三无”老人。一些老人长期精神压抑,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经常拿工作人员发泄。工作人员中绝大部分为女性,为了安全起见,去年又增加了5个男护工。
已从社会福利院辞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她过去在福利院为老人搞护理,很多老人行为十分古怪,情绪波动特别大,不高兴了拿起拐杖就打人,完全不考虑工作人员工作的辛苦,自己实在忍受不了,只好辞职。
杨顺刚认为,对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这种特殊人群聚集机构,政府部门应考虑派驻公安派出所人员,以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光花钱不挣钱,一边欠债一边申请资金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田惠明说,福利院光花钱不挣钱,向财政申请经费是院领导班子花费精力最大的事。福利院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50个编制十几年不变,可是随着收助人员增加,近年又招聘了80个临时工,每人平均月工资600元,这些钱都要反复向上级催要,临时工工资经常发放不及时。最困难的还是医疗开支,这可是个“无底洞”:孤残儿童和“三无”老人80%以上患有严重疾病,只要有人住医院就得花几千元、上万元,上级财政拨付的每人每月225元日常生活费中医疗费只有10元,根本不够,每年都欠医院上百万元,欠完债再向上级申请。因为缺少资金,计划2006年完工的洗衣房,目前主体建筑起来了,就是没钱装修,也没钱买洗衣设备。
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杨顺刚说,为维持运转,每年财政预算拨款100万元,可这部分钱为收助人员提供日常吃喝、买返乡车票就基本花完了,很多受助者送来时都患着病,需要医治,每年医疗费也要上百万元,一些定点医院对欠债看病颇有意见。
公益活动搞得挺多,慈善捐助资金越来越少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田惠明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她们每年通过地方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福利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搞慈善捐款。可是近年来,收到的慈善捐助资金呈减少趋势,目前每年只有四五万元。这让她回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经石家庄市十几个市直及所辖县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捐款270万元;1997年,海尔集团捐赠价值7万元冰箱,河北省6家省直属企业也捐赠价值50多万元的电器和日用品。可是,这样大规模的捐赠近十年已经看不到了。
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收到的捐赠很少。分析原因,社会上对于政府慈善机构还存在怀疑和不理解,担心捐款会被一些部门克扣。与民间慈善组织相比,发放捐款透明度不高、慈善项目贴近性差、激励政策少等是制约官办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官办慈善组织经费紧张、人力缺少,尽管德高望重、经验丰富,但由于缺乏精力旺盛的中青年工作者,不太适应现代慈善业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