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谁是取消马路摊点“封杀令”的最终赢家[图]
2007-03-01
事件:上海不再封杀马路摊点

   今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民无需再为修鞋、修伞等琐事而四处寻寻觅觅了。“五一”前,一份《城市设摊导则》将出炉,并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导则》明确:市区部分路段经市民同意,可设置部分便民类摊点,对马路摊点不再一律封杀。

李志强妻子(左)在看完丈夫遇害录像后痛哭不已

    “上海无证摊贩可能在5万以上,光靠堵是行不通的。而且有些摊点确实便利了居民生活,因此我们允许城市化区域一部分小摊小贩的存在,给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上海市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孙芝兴介绍,“目前考虑的基本条件是:申请临时设摊许可证的摊主必须在上海居住至少半年以上,同时要向所在街道提出设摊申请,我们将和有关部门共同听取街道居民的想法,老百姓赞成,我们才会颁发临时许可证。”而影响交通、算命占卦和夜排档等无证摊贩则将被坚决取缔。据悉,这也是上海首份指导城市摊位设置的行业导则,它甚至超越了一些部门法规,从细则上放宽了对城市设摊的严格限制。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就在半年前的8月11日,海淀城管监察大队海淀分队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北侧查抄无照商贩时,副队长李志强遭遇无照商贩崔英杰持刀暴力抗法,最终被其刺中颈部,经抢救无效殉职。小贩崔英杰用最极端的方式对抗城管的整治行动——一柄尖刀刺入海淀城管副队长李志强的脖子,而理由仅仅是想抢回刚被没收的一辆三轮车。

    许多年来,城管与无照游商之间的对峙一直在许多城市中上演着。而这一幕悲剧,无疑是二者对抗最激烈的一幕。
    北京市有近30万和崔英杰一样的无照游商。脆弱的农业经济、少地甚至失地的现实,逼迫着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可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是摆在每个外来流动人口面前最实际的问题。
    我们城市管理的理念是否出了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是要直面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人为本,来管理我们的城市,还是要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完全清洁有序的城市?

辨析:城市原本就是先有市后有城
    北京电视台曾报道,仅去年上半年,全市城管队员就遭遇暴力抗法事件76起,89人受伤。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更是在执法中被抗法者刺死。在深感痛心和惋惜的同时,我认为全社会必须反思这些问题,思考解决之道。右图从上而下依次为:①街道上“走鬼”生意红火;②城管来了,“走鬼”四处躲藏;③城管刚走后街道空旷冷清;④城管走后10分钟,“走鬼”档又摆上街。有人这样形容——“走鬼”和城管,就像老鼠和猫,他们之间不乏“刀光剑影”:不是城管砸摊打人就是“走鬼”舞刀耍横。)
    若干年前,北京市繁华市区、居民小区里的蔬菜、瓜果、粮油商店就被拆光。近几年来,为了迎奥运,北京更是认真治理城市环境。而与此同时,京城百姓也面临着在家门口买粮难,买菜难的窘境。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给小商小贩提供了契机,也加大了城管工作的难度。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拿出办法,结束城管和游商之间的“持久战”,既给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又能使他们有一个可以买到放心菜的场所,同时也给小贩一块守法经营的场地,这样,才有助缓解矛盾和冲突。
    很多城市原本就是先有市后有城的。如果没有了市,即使再整洁,再秩序井然,这座城也会变成一座死城。其实,那些违规经营的小商小贩们,并非那些穷凶极恶的盗贼劫匪,何须执法部门拿出打击犯罪分子的气力?诸如围追堵截、拳打脚踢、棍棒袭击等方式,只能促使矛盾升级。如果城市的管理者,将在城市里艰难谋生的草根百姓,视作城市的累赘,必欲驱之而后快,不仅有可能将违规者“逼”上铤而走险的抗争之路,也会给其他无辜市民乃至城管队员自身的安全带来威胁。城市是一个载体,它为市民服务的同时,也应为那些生活窘迫、没有一技之长的小商小贩,提供谋生的一席之地。
  毫无疑问,现代、文明、气派的都市令所有人向往。但是,我们目前的一系列软硬件、主客观条件,都准备妥当了吗?事实上,社会处于转型期,城市有着相当数量文化不高、年龄偏大的失业、无业人员。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摆小摊、做小买卖成为一些人的“糊口之计”。“基尼指数”拉大,贫富差距客观存在,低成本、低价位的小摊点,也常是低收入人群消费的“不二之选”。另一方面,农民工大量进城,在为城市发展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怎样提高其素质、疏导其就业、规范其谋生行为,同样不是一日之功。仅靠“大笔一挥”、单凭“专向清理”,而不是尽可能协调帮助,开辟更多低门槛、合法的就业途径,能有效化解现实矛盾吗?一些城市规划的“重堵轻疏”,追求“面子工程”,又怎能令老百姓心悦诚服?

探源:城市管理“两难选择”背后的和谐缺失
    上海市容管理之善政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诸如:街头不时上演的“大盖帽”与游动摊贩之间“猫捉鼠、鼠戏猫”的荒诞剧将大为减少,使政府形象得到改善;方便市民日常生活起居,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市民,将因此获取由街头巷尾小摊贩所提供的差异化和低收费的服务……但我们更关注善政善治背后的真正动因和缘由。
    早在2003年9月,上海有关部门为提高市民饮食的“安全系数”,曾动议对散布于上海街头的餐饮场所进行重新登记,凡营业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小饭店、小餐馆将因经营场地达不到规定面积而不能再行登记。此举倘若施行,意味着民生将大受影响。沪上媒体第一时间对此项动议中的政策举措提出了多角度的善意质疑,强调公共政策理该把便民利民作为政策实施的落脚点,简单地取缔餐饮“小字号”,对监督者来说轻松省事,可如此一来,又该由谁对广大市民和数十万外来餐饮从业人员的生计负责?所幸,有关部门最终接受了舆论的善意提醒,取缔餐饮“小字号”的政策被放弃。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拾旧例,是要作一番有价值的比对:当年,上海街头大量不足40平方米的餐饮“小字号”得已保留下来,社会舆论对政策纠偏作用功不可没。今日,市容管理部门在保持市容整洁和便民利民的“两难选择”中,调整工作思路,弃堵而行疏,其变管制为善治的动力又来自何方?显而易见,“动力”来自构建和谐上海的紧迫需要。

追着敬礼。(图/春鸣)来源:金羊网

    所谓“两难选择”,其实并不构成悖论,矛盾无法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往往与政策选择的不当大有干系。同样,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脏、乱、差”治理与基本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政策选择得当,也可以在不同阶段寻求各自的阶段性平衡。由此,我们寄望于上海的《城市设摊导则》为上述“平衡”走出一条新途。

    “为大于其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如今一些地方,低门槛就业渠道不畅、小摊点取缔后的“服务空白”、城管与小商贩存在“追逐纠葛”,实际已折射出人性化关怀的缺陷不足、对微观矛盾的“选择性”忽视。而这显然与党和国家提出的“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方针不尽相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尤其对低收入、需要帮扶的群体,只有在缓解其面临的生存压力、让其感受到真诚的体恤后,他们才可能更好地理解、真正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大潮中来。让更多人能够坦然、怀有希望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水到渠成”。
    多些“因地制宜”,少搞“拔苗助长”;真正“脚踏实地”,不造“阳春白雪”;落实“以人为本”,杜绝“驱贫引富”,这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与品德,也是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一大关键。

反思:“同情其人”才能治好“其行”

    配备PDA终端、防刺背心、头盔、防割手套……,北京市城管部门开始按照刚刚出台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技术规范》对全市城管执法队伍进行装备,并将在2008年之前配备齐全。对城管执法系统进行规范配备,在全国尚属首次。(下图:“以暴制暴”不是城市管理和谐之道)
    同样在上海,去年5月,40名身着制服、臂戴袖标的乘警出现在上海地铁车厢,专治乱发小广告、强行乞讨、非法兜售、非法设摊等“四乱”现象,手段从警告处分直到拘留。效果如何?地铁乘客至今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四乱”的情况,说明治理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要不“集中整治”何又重来?

    城市管理工作堵不如疏,与其用防刺设备保护自己,还不如与摊贩换位思考、交心谈心,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如果小摊小贩的生存权利有保障了,城管队员工作耐心细致了,摊贩们也根本不用冒着被罚款、被掀翻摊子的危险,与城管人员玩“老鼠躲猫”的游戏,更谈不上暴力抗法了。
    如果城管执法经济、粗暴执法的问题不解决,弱势摊贩的生存权利得不到尊重。即使“武装到牙齿”的城管把手无寸铁的摊贩们都吓跑了,也会伤害社会底层的心,城管与广大群众的心理距离也会渐行渐远。毕竟“城管一个部门的经典”成了“多数人的恐惧” 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也许是“打击”式治理不能治本让人学聪明了,上海这次“集中整治”明确提出既要严肃执法,又要创造和谐氛围,要考虑从事“四乱”人员的生计问题。“譬如,对于无证摆摊设点的,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工作。”
     这种认识,除了来自“经验”,是否也是对舆论呼声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全国各地城管与小贩的“游击战”引发悲剧不断,以“打击为本”的“整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协调,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变城管执法模式,呼吁城市要给小商小贩留下生存空间。只要小商小贩的吃饭问题不解决,罚款、没收工具等“高压”手段不改变,“城管刚一走,摊位就回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
    对小商小贩,执法部门“同情其人,但是不能容忍其行”,较之“不容忍其行,更不同情其人”自然要人性得多。但真正的“同情”,恐怕还得以某种方式“容忍其行”,在地铁“吆卖”不行,在别的区域行不行?扰民不好,便民好不好?
    近来还有一则新闻也令人欣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王德福为了供儿子上学开了7年的黑摩的,仅去年一年就7次被羊坊店城管队员赵中国查处。考虑到王德福家庭的实际情况,昨天(2月13日),赵中国为王德福在房山窦店村村办制药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双方多年的“交战”。

人民网社会频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