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备PDA终端、防刺背心、头盔、防割手套……,北京市城管部门开始按照刚刚出台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技术规范》对全市城管执法队伍进行装备,并将在2008年之前配备齐全。对城管执法系统进行规范配备,在全国尚属首次。 (下图:“以暴制暴”不是城市管理和谐之道) 同样在上海,去年5月,40名身着制服、臂戴袖标的乘警出现在上海地铁车厢,专治乱发小广告、强行乞讨、非法兜售、非法设摊等“四乱”现象,手段从警告处分直到拘留。效果如何?地铁乘客至今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四乱”的情况,说明治理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要不“集中整治”何又重来?
城市管理工作堵不如疏,与其用防刺设备保护自己,还不如与摊贩换位思考、交心谈心,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如果小摊小贩的生存权利有保障了,城管队员工作耐心细致了,摊贩们也根本不用冒着被罚款、被掀翻摊子的危险,与城管人员玩“老鼠躲猫”的游戏,更谈不上暴力抗法了。 如果城管执法经济、粗暴执法的问题不解决,弱势摊贩的生存权利得不到尊重。即使“武装到牙齿”的城管把手无寸铁的摊贩们都吓跑了,也会伤害社会底层的心,城管与广大群众的心理距离也会渐行渐远。毕竟“城管一个部门的经典”成了“多数人的恐惧” 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也许是“打击”式治理不能治本让人学聪明了,上海这次“集中整治”明确提出既要严肃执法,又要创造和谐氛围,要考虑从事“四乱”人员的生计问题。“譬如,对于无证摆摊设点的,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工作。” 这种认识,除了来自“经验”,是否也是对舆论呼声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全国各地城管与小贩的“游击战”引发悲剧不断,以“打击为本”的“整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协调,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变城管执法模式,呼吁城市要给小商小贩留下生存空间。只要小商小贩的吃饭问题不解决,罚款、没收工具等“高压”手段不改变,“城管刚一走,摊位就回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 对小商小贩,执法部门“同情其人,但是不能容忍其行”,较之“不容忍其行,更不同情其人”自然要人性得多。但真正的“同情”,恐怕还得以某种方式“容忍其行”,在地铁“吆卖”不行,在别的区域行不行?扰民不好,便民好不好? 近来还有一则新闻也令人欣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王德福为了供儿子上学开了7年的黑摩的,仅去年一年就7次被羊坊店城管队员赵中国查处。考虑到王德福家庭的实际情况,昨天(2月13日),赵中国为王德福在房山窦店村村办制药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双方多年的“交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