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保姆荒”,一个留守保姆的故事
2007-03-01
2007年02月28日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肖春飞 张丹丹  

   如今城市过年便逢“保姆荒”,这似乎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保姆春节回乡,是亲情使然、人性呼唤,谁都无法也不忍心阻止;但保姆回家了,孤老、“空巢老人”怎么办?     

    一个名叫何朝荣的安徽籍保姆,今年选择留在上海过年,这是个普通保姆,平时做的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今年她无疑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在“保姆荒”的大背景下,何朝荣的故事别具意义:这其中,既有老百姓的朴素情感,也有城市政府的有效作为。 

 
    
何朝荣的故事:一个愿望、三个老人、五个电话、五十斤黄豆

    大年初一上午,上海市普陀区领导来到长寿街道普雄居委会,慰问一个名叫何朝荣的安徽籍保姆。
 
    春节前,普陀区长寿街道给20多个留在上海过年的住家保姆每人送去了这么一封慰问信,上面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春节本是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可由于各种原因,你们放弃了回家的机会,仍在为建设和谐长寿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要对你们说上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新春佳节,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有待实现:或许是为上学的子女送上一只新书包,或许是为家乡的父母捎上一件暖和的大衣,或许是同亲人围成一桌吃上顿团圆饭……现在,就请你们写下最想实现的一个新年愿望,让我们帮助你们圆梦。”

    保姆们的“新年愿望”反馈回来了,有的希望“逛逛上海”,有的希望“拍照片”,何朝荣的愿望是:“希望老公来上海过年。”

    何朝荣,今年47岁,安徽宿州俑桥区符篱集可集村人。2005年9月到上海做保姆,2006年春节和2007年春节均留在上海。

    她的丈夫叫古宗振,今年55岁,目不识丁,在家务农,从未来过上海。
    
    何朝荣没法离开上海回家过年,因为她要照顾三个老人。

    在长寿街道普雄居委会一户40多平方米的老公房内,何朝荣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床了,煮粥,打扫卫生。

    这户人家主人名叫承名世,生于1918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尤擅鉴定唐伯虎书画。女主人姚月元,生于1925年。除了这一对老夫妻外,家里还有一个老人,生于1922年的朱静华,她是承家的老保姆,1951年来上海投靠承老,一直与承家生活在一起,承家孩子长大后,朱静华出去工作过一段时间,老了,不愿回老家,还是留在承家。

    但是姚月元一直不愿意把朱静华叫作“保姆”,她说,朱静华是她的亲戚。

    因为要照顾三个老人,何朝荣回不了家。她是个性子直爽、乐观豁达的人,但是随着春节的临近,老乡一个个回家了,她仍然面带微笑,但心里却无比想家,还有丈夫。于是,她在慰问信上写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老公来上海过年”。当然,她觉得,这也是随手写写而已。

    但是,在长寿街道办事处主任欧阳萍等人看来,他们有责任帮助何朝荣实现这个新年梦想。长寿街道做出决定:帮助何朝荣圆梦,所有费用由长寿社区慈善超市负责。

    2004年2月,长寿路街道创建了上海第一家社区“慈善超市”,接受社会捐赠,困难群众凭爱心券到超市各取所需,目前,慈善超市已遍布普陀全区,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做到了“平时恒温、节日添暖”,为单位和个人关注困难群众、奉献一片爱心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1月14日,普雄居委会常总支书记史黎明告诉何朝荣:“请你丈夫来上海过年。”

    何朝荣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她回忆说:当时真以为听错了。

    确认无误后,何朝荣马上给丈夫古宗振打电话,告诉了这个好消息,古宗振也以为听错了,“像做梦一样。”2月16日上午9点,何朝荣在上海火车站接到丈夫,夫妻团圆。

    55岁的古宗振扛着一袋黄豆下了火车,他的老家盛产黄豆,便决定带些来上海,不是带几斤,而是足足50斤。

    “一开始,我都没敢跟村里的人说,心想,他们就是听说了,也不会相信的。”买到火车票后,兴奋的古宗振还是忍不住跟邻居说了自己的喜事,大伙儿人都纷纷表示惊讶:还有这样的好事啊?

    “临来的时候,她(何朝荣)在电话里还特地问我,家里还有没有黄豆,说既然慈善超市那么帮助咱们, 我们怎么也要表示一下。”于是,老古背着50斤黄豆上了路。

    16日,是这对夫妻幸福的一天:上午9点30分,两人在长寿街道为困难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特价服务的“一元钱婚纱店”拍婚纱照--结婚这么多年,他们还没拍过婚纱照;中午,何朝荣回到承家,服侍老人午睡,老古则被安排住到离承家不远的一个招待所。下午1点,夫妻俩在社区志愿者的陪同下逛南京路和外滩。

    在大年初一长寿慈善超市的新年捐赠仪式上,社会各界踊跃认捐,这对来自安徽、收入微薄的夫妻,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捐出了他们的50斤黄豆。

   是感情牵绊了她

    17日,大年三十,鞭炮响彻上海,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详和之中。承家热闹非凡,小小的圆桌旁,围坐了五个人:苍颜白发的承名世夫妻、朱静华,还有一脸兴奋的古宗振夫妻。

    18日,大年初一,承名世的女儿和儿子又特地请这古宗振夫妻吃饭……

    何朝荣来到这户人家只有一年多,但双方的感情却如同亲人。

    何朝荣说,承名世姚月元夫妻也一直没有把她当作保姆,“他们像我的爸妈一样,把我当女儿一样,从来没有把我当保姆看待。”

    在承家,每天都是同样的场景:一对老夫妻,一个曾经的老保姆,一个中年保姆,四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言笑晏晏。跟雇主在一张桌子吃饭,何朝荣觉得很开心。

    2006年8月份,何朝荣曾回家一个星期,但心却留在上海,每天都要打电话到承家,询问这事,叮嘱那事,始终放不下心来,毕竟,“他们三个老人加起来都200多岁了”。

    那个时候,找个替代的钟点工不是难事,但是春节“保姆荒”,她说,自己怎么走得开?

    春节期间,照顾承家三位老人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钟点工可以临时替代一下;承家的几位晚辈纷纷回家团聚,也可以照顾几天。但何朝荣说了一句话:“即使是承家的晚辈,也没有我那么熟悉老人们的情况,更何况钟点工,我不放心。”就是这份感情牵绊,让她人走得了,心却走不了,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保姆荒”,“荒”人也“荒”心

    如今,对城市基层管理者来说,“保姆荒”是一个看似不大但实际不小的考验。以普陀区为例,上至区委书记,下到“小巷总理”,每年都在为春节留住保姆而努力,这次,长寿街道为春节“留守保姆”征求春节愿望,并为她们圆梦,包括邀请何朝荣丈夫来上海过年,也是城市政府为缓解“保姆荒”的一次有效尝试。

    春节之前,上海民政局下属的社区服务中心也曾推出300名“春节留守保姆”,并制订出种种新措施,如保姆雇主免交中介费,改向家政公司缴纳管理费;规定保姆最低工资,最低月工资不低于900元等,期望稍微缓解春节期间出现的“保姆荒”。

    不过,这300名保姆一经推出,不出几天就被预定一空,每天仍有七、八十个电话“要人”。选择回家过年的保姆远远超过了“留守”保姆。

    其实,保姆荒不仅仅“荒”人,而且荒“心”。长寿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何朝荣在承家每天要照顾3位老人,十分辛苦,同时工资也并不高,2007年3月份才会从900元/月上涨到1200元/月。“何朝荣留下来,完全是因为出自内心的感情牵挂。”

    如今,社会舆论普遍比较关注的“保姆职业化”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职业化,不仅仅可以提高保姆的专业水平,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保姆,更可以改变人们“保姆工作低人一等”的传统看法,让原本由外来人口“担当重任”的保姆行业吸引来更多本地人,缓解逢年过节就缺保姆的尴尬。

    但保姆毕竟还是一份有些特殊的职业,除了职业化管理,专业培训,还有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感情。两方都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这份感情,似乎并不仅仅就是靠保姆的职业化管理就能够达到的。

    “保姆荒”,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追根究底,还是城乡分割体制下两个群体的和谐相处的问题。(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