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躲年族”:春节人情消费到底有多少?
2007-02-27

2007年02月27日    新华网

过年了,给孩子一些压岁钱、给老人一些过年钱、走亲访友时提上一些礼品……这些维系感情的人情消费,千百年来一直在春节期间延续着,甚至成为我国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却感到人情消费逐渐成为自己过年的一项挥之不去的负担。究竟是什么让作为感情纽带的人情消费变得令人生畏?

  
“害怕”、“躲年”:春节人情消费猛于虎?

  记者春节期间采访了解到,一些城乡居民对日益繁重的人情消费望而生畏,一些客居异乡的人们甚至为了躲避人情消费而不敢回家过年,成为城市里的“躲年”一族。

  太原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刘秀芬在过年前就“算计”好了在春节期间需要支出的人情消费。其中包括给自己和丈夫双方父母的过年钱一边1000元;给双方家里的七个小孩的压岁钱500多元;过年回家给家里买一些礼品,过年期间看望亲戚朋友等花费1000多元。“七七八八加起来,总共得近四千块钱”,刘秀芬当时就感到很害怕。

  如今,过完年的刘秀芬一盘点,过年的一个多礼拜花在人情上的钱比当初预算的只多不少。每个月只有两千块钱工资的刘秀芬说:“如果再加上来回的路费,我两个月的工资就全‘砸’进去了。”春节人情消费在刘秀芬眼里,俨然已成为继存款买房、日常生活之后的又一大负担。

  与刘秀芬不同的是,很多人为了躲避人情消费甚至选择了不回家过年。记者春节期间采访的一些留守在城市的农民工表示,他们不回家的原因,除了来回车票吃紧、费用较高外,主要是为了“躲避”回家后的人情消费。

  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的秦运华在太原主要从事修水管、收破烂等工作,一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来太原已经九年的秦运华,加上今年已经五年没回家过年了。他说,虽然老家过年气氛比城市里好,但回家一趟花费太高,除去路费,过年走亲戚啥的也得一千多块钱。“花那个钱,还不如拿出个四五百,在这过年也足够了”,已经习惯于留守于城市过年的秦运华说。

  事实上,人情消费已越来越成为人们过年的生活和精神负担。有关媒体年前进行的一项联合网络调查显示,5000多名被访者中有31.2%的人表示,过年时会因为“人情”感到焦虑紧张。

  人情消费因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而水涨船高?

  实际上,给压岁钱等人情消费在我国已绵延千百年,已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心理上已经对此习以为常的中国人,为何会在近几年对它感到害怕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中的关键在于春节人情消费水平的日益攀高,已经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

  今年26岁的秦运华说:“以前过年装点油条啥的就能去亲戚家看看,现在咋还不得提点苹果、桔子啥的。”老家在晋中农村的刘秀芬也说,过去给小孩的压岁钱以几分、几毛计,现在给至少得50元,有时候还感觉拿不出手;过去去亲戚家拜年提着自家制作的面点就行,现在提上几十块钱的礼品盒,别人还不一定能看得上。

  有人士认为,当前春节人情消费的日趋攀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过去物质紧缺年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春节人情消费以钱少礼薄为特点,人们普遍能够接受。但现在老百姓手里都有些余钱,春节人情消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不过,有关专家分析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除了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地区、人与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加大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自身的盲目攀比心理。“正是这种盲目攀比心理,才导致人们春节人情消费的不理性,增加了自身负担”,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丁润萍说。

  在上述的媒体调查中,也有被调查者称,要给双方父母准备节日礼物,既要一碗水端平,又要显得有面子,还不能比其他儿女的孝心逊色。秦运华说,怎么说我现在也是在城市里打工,比那些靠种田生活的乡亲还是好一点,过年回家要给少了的话,总感觉脸上挂不住。 

  警惕春节人情消费异化为金钱游戏

  有关专家认为,不管是压岁钱、孝敬老人的过年钱,还是走亲访友的花费,这些春节人情消费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年一次。既然这样,它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沟通亲情、增进感情方面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压岁钱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顺利。

  丁润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压岁钱、给老人的过年钱等在内的春节人情消费,从本意上而言,一方面是过年图个吉利,但主要的还是为了增进家人、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人情消费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只不过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春节人情的‘铜臭’味越来越浓,人们似乎愈发重金钱而轻感情。”

  社会专家认为,春节期间的人情消费应当是“吃饭穿衣量家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思想上要戒除攀比心理,行动上要理性,真正重视人情消费里面的感情因子。

  丁润萍说:“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和孩子并不稀罕经济上的接济,而是感情上的抚慰。多几次看望、多做一些家务,远比金钱更能平衡感情。”

  专家还提醒说,给压岁钱等春节人情消费并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或者感情,它还是一种春节文化的传承,绝不能将其异化为金钱游戏。(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