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声中,传统年俗强劲复归
2007-02-27

2007年02月26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尽管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春节一度遭遇“年味淡了”“保卫春节”的悲观言论,但在2007年春节到来时,中国人仍然以隆重的礼仪和兴奋的心态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回归民族健康美好的传统,赋予春节更具时代感的内涵,人们在几经争论之后开始树立起多元和谐的春节价值观!

  传统年俗强劲复归

    放鞭炮、扎灯笼、唱大戏……近年来,在各种“洋节”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春节民俗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在2007年春节,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年俗开始在民间自发和政府组织的两股力量推动下强劲复归。

    在合肥市城隍庙百货市场,传统的福字、吊钱儿、年画、剪纸等民俗饰品成为年货的主打,甚至一些在农村才用的门神、灶神、五福等也大受城里人欢迎。今年50岁的宋平女士感慨地说,以往觉得年味淡了,其实是我们丢掉了这些看起来有些土气的传统,那些才是真正的年味!

    为了营造浓浓的年味,各地政府也承担起责任。今年福州、济南等地开始对燃放烟花爆竹实行“禁改限”,此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从过去的全面禁燃改为指定地点燃放。放鞭炮,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春节庆祝方式重新在城里点燃了浓浓的年味。

    不仅如此,各地政府更加注重挖掘本地年俗文化,并有组织地把它们搬到舞台,丰富城乡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今年合肥市旅游部门就首次举办了民俗庙会,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道春节文化大餐。

    专程组织“面人李”等民间绝活艺人从河南洛阳赶赴庙会的洛阳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延鹏告诉记者,现在不光是老年人喜欢传统的过年形式,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对传统的东西也很好奇和喜爱,相信传统的年俗会越来越受欢迎。

    “数字春节”魅力独具

    如果说传统年俗是怀旧,那“数字春节”可谓“与时俱进”,是现代工业文明下诞生的另一种新的过年方式。

    短信拜年成为忙碌的现代人传递祝福的首选。与以往相互转发“廉价祝福”不同,今年则流行原创祝福短信。此前由多家网站联合组织的原创短信征集活动受到网友的一致欢迎,“在春节喜欢收到‘原创短信’,虽然词藻不甚华丽,表达的却是一份独特的祝福。”一位网友如是说。

    “网上过年”也是很多年轻人的最爱。从年前“网购年货”,到年中出入各大网站的“社区过大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喜欢在虚拟空间里过新年。在这小小天地里,不但可以欣赏到各种喜气洋洋的春联和年画,“品尝”到电子水饺、电子烤鸭等美味佳肴,还能参加网上逛庙会、网上包饺子等活动。更重要的是,这张“网”让相隔千里的人也如同近在咫尺,可谓其乐融融。

    热衷网上过年的宁夏大学学生张银告诉记者:“网上过年不寂寞,可以在聊天室和一帮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围炉夜话’,还可以在网友的祝福中迎来新年的钟声。”在张银看来,这种“数字春节”不是对传统的反叛,而是体现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交融,丰富了春节的内涵。

  感恩春节情暖人心

    尽管假期短、车票紧,在深圳工作的周庆还是买了一张高价票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了湖北老家,她说:“没有什么比春节回家更重要了,因为平日忙碌的生活里,缺的就是这热腾腾的人气和亲情。”

    春节体现的是孝道和感恩,体现的是传统道德和伦理礼仪。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性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聚少离多成了普遍现象,而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紧张加重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春节的情感伦理意义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这个春节,让人温暖的不仅是家庭亲情,还有社会人情。在宁夏、安徽等地,政府和社会都组织了青年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过年活动,对那些困难群体,各级政府也给予更多的关注确保他们安度春节。一些社区还专门在春节期间组织邻里街坊互相串门,让平日疏于联系的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享受邻里和谐的友情。(记者 杨玉华、罗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