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些城市存在着一种不和谐“音符”——城管与马路上的小商小贩整天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城管为了市容市貌,四处驱赶在马路上设摊的小商小贩,而那些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摆摊的小商小贩虽然面临着被罚款、没收摊具的危险,却依然与城管“兜圈子”。
诚然,在现代化城市的一些繁华地段摆设过多的摊点,的确有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政府不能无视民生诉求,而应该有着更多的人文善意。如果地方政府置民生诉求于不顾,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这样不但激化群众与政府的矛盾,而且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去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于那些马路上的小商小贩来讲,生存是他们的第一需求,禁止他们摆摊,也就意味着断了他们的谋生之路,他们必然要变着法子与城管周旋。如果政府没有更好的安置措施,只是一味地“驱赶”,自然是难以奏效的。
马路上的小商小贩问题并非我们国家所独有,在其他一些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但在对小商小贩的管理上,这些国家大多都实行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从这一点看,上海开禁马路摊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经验的借鉴,体现了政府的一种善政意识。
在城市里划出一些“专区”,让小商小贩们“自由经营”,好处很多,一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别看这些小本经营,它却是一些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没有这种小本经营,一些家庭将会陷入困境。
二是亲和、密切了干群关系。在城市里开设专门的小商小贩经营点,经营者会从中看到政府的人文善意,并对政府心存一份感激,而这种“感激”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粘合剂”。
三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凡小商小贩所经营的品种,多是些市民所急需的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在大商店里有的能买到,有的则买不到,开禁这样的摊点,无疑大大方便了部分群众的日常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开禁马路摊点充分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诉求的情怀。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政府善政意识的滋养,一个不关注民生诉求的政府不能称之为一个亲民政府。这方面,上海市给人们带了一个好头,但愿其他城市也能效仿上海市的做法,多多体谅小商小贩的难处,多一些包容小商小贩的胸怀,使城市更加美好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