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先生谈《诗与感情》
朱长友
……
我们必须生活得很好,生活得很丰富,而且对生活感受得很深,热爱生活,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歌唱着,这种歌唱是由我们的心腔发出来的,即使没有人听见,也还是抒发了自己的热情,我以为这样的歌唱虽然不一定就是诗,但它却已经具备了诗的素质了。
写诗要在情绪饱满的时候才能动手。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种或那种情绪浸透你的心胸的时候。人并不是对任何事情或任何时候都充满情绪的,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忽然被某种事物所感动,而这种感动不会延续得很久。只有我们对于这种感动产生了一种非把它保持下来的时刻,才是诗的创作的开始。
激起我们的情绪的,经常是新鲜的事物,是那些把我们从半睡眠的意识里警醒起来的事物。我们经历了长期的灰暗的冬天之后,忽然,一天早晨,发现了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我们的窗户上,我们就会高兴:晴朗的春天来了。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力量。这种被外界的事物所唤起的新的情绪,常常是诗的情绪,这种新的情绪,对诗的创作来说,是最可贵的东西。
作为诗,感情的要求要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话说,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分要更重。
感情活动,首先是通过感官对于外界事物的反映所引起的。要是所有的感官都停止了活动,那就意味着死亡。人活着,就一定在感觉着,在思考着,才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
对于外界事物的形体、色彩、密度、温度、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的正确而又迅速的反映,是一个写诗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感觉力一样是能培养的。一个人只有他和外界的事物接触的更多,和事物的关系更密切,他的感觉力就更强。
抒情诗所要求的,是诗人对世界的出于直觉的语言。没有一个诗人是没有政治倾向的。
在写诗的时候,要把描写的事物化为直觉的东西,化为童年的天真,不然的话诗就不能成诗了,因为,从纯粹理论出发所写出来的诗,是不能感动人的。
人总是有感情的,是有所爱,所恨的。
艺术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明辨事理,而且也在促进人们的感情上的变化。而对于诗来说,后者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在叙事诗里,依然需要很重分量的抒情的章节,而就是在描写具体生活的部分,也必须具备诗的那种更高的概括。
诗人要写出新的诗,必须对新事物有极强烈的情绪,当诗人不能爱什么的时候,他所写的东西是不能叫人去爱的。而假如诗人只有浮泛的感情就进行写作,人们也不会满足的,因为浮泛的感情是一般人都会产生的,用不到诗人来晓舌。人们欢喜谈诗,最重的是想从诗里获得感情上的启发和帮助。
感情是能生长和培养的。更多地接近新事物,对新事物愈熟识,就自然会产生新的感情。反之,对旧事物愈留恋,愈不能摆脱旧的感情。
诗人在社会上有没有价值,就决定于他是否和公众的倾向相一致,是否和公众一起又引导公众前进。就向诗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严重问题:诗人是否能在最先进的人们当中去吸收自己的营养,使最先进的思想感情成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再以这种精神力量去感动千百万人们,这就是他的创作能不能教育千百万人的关键。诗人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最先进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
无论创作也好,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诗因而使诗能更向前发展也好,都必须理解诗的这种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
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个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作,即使写出来了,也不能动人。当然,感情并不是写诗唯一的条件;要诗写得好,也还必须具备其它的条件,如丰富的语言想象、诗的语言、诗的表现手法、诗的韵律等。这些只有留待以后再谈。
*读一九五四年《文艺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