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是否值得我们重视?
2007-02-23
   在新加坡这个饱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城市国家,农历新年的“年味”也一年淡于一年。对许多人来说,形式丰富多彩的春节传统庆祝活动如祭祀神佛、供奉祖先、送灶神、贴春联等等,即使保存了形式,年轻一辈对背后的含义又能够体会多少?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一代似乎都感觉年复一年的春节过得越来越没劲,还埋怨过年前办年货、买新衣、大扫除、准备年夜饭,都是一片瞎忙,而过年时向亲朋戚友拜年、派红包,顺便来个怡情小赌,然后又得立即收拾过节心情,重回职场赶完因几天假期而被搁一旁的工作,最后是让劳累的心神掩盖了过年的兴致。

  总之,生活越来越忙碌,加上过年只重形式而忽略真正意义,总是令人感到疲惫,而无法激起过年的喜悦。

  尽管春节千百年来演变至今,无论是在形式或意义上都历经改变,但我们也应切记这个佳节始终不变的是对凝聚人伦亲情的重视。这可是我们至今仍未开掘的重要节庆资源。纵观过去,我们大多时候也只是站在促进旅游业的角度去掘取这项资源。

  实际上,恒古不变的人伦核心价值,是非常宝贵的社会文化资源,如果善加提炼并予以新包装,将是提倡“亲家庭”的一大助力。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对此也有感而发地说:“农历新年是合家欢庆的好时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要到亲戚家拜年。当人们在享受这份欢乐时,我也想鼓励大家提出各项建议和说说身边的小故事,以支持由全国家庭理事会新推出的‘101个享受家庭欢乐方式’这个计划。”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的社会,在各族的传统节日及宗教节庆之中,也有很多是鼓励家庭聚首的,人们所喜爱的圣诞节就是一个好例子。

  庆祝这些节日的传统活动所体现的正是各个社群的文化与精神面貌,既然政府近年频频向人们灌输亲家庭的价值观,何不探讨如何再度把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然后利用各个节日的特性去把它们包装成“亲家庭”活动,以让新一代国人一年到头都接触到“亲家庭”的信息,也从中体验家庭生活的意义。

  正如符喜泉所说的:“我今年的愿望是希望每个家庭不仅只在过年过节期间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而是一年到头都能够如此。”外打理生意的商人戴金成(47岁),便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亲家庭榜样。尽管业务繁忙,他多年来风雨不改,始终坚持在除夕带着妻儿到母亲家与家族的50多名亲戚聚首,还一起吃团圆饭。

  “可能因为我是个传统的华校生,所以比较重视传统,但是我也将这个观念灌输给受英文教育的孩子们,以确保这个家庭传统会一直延续下去。”

  他认为除了政府的政策,宗乡总会也可从旁协助,以双管齐下去推广与宣传传统节日的意义。

  “其实,只要是有利可图,很多业者都会自然地为促进亲家庭活动而作出努力。各家餐馆纷纷推出盆菜式的团年饭,以吸引全家大小齐上餐馆,不正是一个好例子吗?”

  对于“亲家庭”这个概念,政府已谈了20多年,尽管它近年因面对生育率下降的压力,而加强鼓励人们结婚生子的力度,只可惜基于种种原因,创造亲家庭环境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有形无实的阶段。

  怎么说是有形无实呢?就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拿一名职场孕妇来说,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她怀孕无疑是个喜讯,但是她的上司及同事可能非但没献上祝福,反而还透过言行去暗示她会给大家带来麻烦,因为同事们都必须分担她拿产假时的工作。公司和同事会有如此反应,说到底就是一个亲家庭环境有形无实,大家的基本心态仍没有改变的缘故。

  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共和理工学院文化及通讯中心主任颜素琳博士在分析为何亲家庭概念迟迟无法在社会上广泛落实的原因时,便将症结归咎于部分国人与雇主事事都要政府带头才懂得行动,缺乏主动性的心理。

雇主应该更主动

推行亲家庭计划

  “我认为大家忙得没时间好好过年,是因为一些人与雇主都过于怕输(kiasu)及怕死(kiasee)。在这方面,我们难道真的需要政府来教我们如何在职场营造亲家庭环境吗?或者要政府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不可以做吗?我认为雇主应该更主动地推行一些亲家庭计划。”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次长张思乐指出,政府强调“亲家庭”政策,也需要雇主与雇员的配合。

  “我希望雇主能了解雇员需要时间去办年货来准备庆祝新年,雇员也应该尽量帮老板处理工作,大家和和气气在除夕夜之前收工,快快乐乐迎接金猪年。”

  确实,社会各阶层在响应亲家庭政策时,多方互相理解与合作是关键所在。很多雇主在这个课题上都较侧重于形式上的“亲家庭”,按条例批准产假、育儿事假或在公司里辟设托儿中心等。没错,这些都是整个亲家庭政策的重要环节,但如果能在心态上稍做灵活调整,相信要达到目的,将会事半功倍。

  颜素琳博士以她在职场上的灵活工作安排为例说:“只要员工能专业地完成他们的任务,我不了解为何雇主不能自行决定该如何让雇员去灵活安排工作。如果我的下属需要在傍晚或周末工作,我不认为我需要任何的条例或指示来告诉我可不可以让他们在其他时候补假。当然,这样的制度要取得成功,前提是雇员不会滥用雇主给他们的灵活空间。”

  看看大中华地区的华人,在中国城市打工的,一到农历新年就会掀起全国性的“春运人潮奇观”;在中国大陆经商的台湾人,即使面对再多的政治阻力,仍都设法争取“春节包机”,赶着回家过年。追根究底,这都是为了同家人共享天伦。

  国情有别,我们当然不会期望新加坡能像中国那样,在春节放个黄金周假期,但是我们何不从现在出发,趁着新年伊始,尝试转换个人的心态去了解各个佳节中的亲家庭意义,并在庆祝时加以实践。

  就如戴金成所言,无论在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个人得用心去经营”。当然,如果政府能够在制度和政策上加以配合,扣紧个别节日的亲家庭主题并适当给予包装,无疑是锦上添花。

天伦经验 与人分享

  “101个享受家庭欢乐方式”这个计划,是要鼓励人们透过全国家庭理事会的网站发表自己与家人共享天伦的经验,让他人分享。

  其实,华族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有亲家庭的含意,也总有说不完的温馨小故事。除了春节,信手拈来的“亲家庭”节日就有元宵、清明、中秋及冬至。见面时互相道贺的祝语多是表达了“重视家庭”这个核心价值观,如合家团圆、早生贵子、旺财添丁等等;清明节扫墓的意义也贵在举家上祖坟慎终追远、缅怀先人,而中秋合家赏圆月、冬至举家搓汤圆,都是一幅幅家庭平安团圆的美好图案。

来源:中山黄页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