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一年一岁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深远地影响着普天下炎黄子孙的 来源:人民网 | |||
|
| |||
|
正因如此,才会有“两会”代表委员、知名教授学者和许多有识之士们不约而同地倡议“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才会出现万人签名支持中国的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那“春节”对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的出现,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春节?还要不要保留旧的节俗和传统?是否真的要发动“春节保卫战”?我们又怎么去保卫怎样去保留?在这个普天同庆的佳节里,在各种团圆、吉祥、喜庆、平安、幸福……的气氛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 |||
|
春节是什么? | |||
|
·《聊斋:说不完的春节道不完的年》:虽然如今年夜饭的丰盛不再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但我们还要吃它,还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围坐,我们的餐桌上还应该摆上具有象征意味的鱼(年年有余)、丸子(团团圆圆)、萝卜白菜(青青白白)等,我们还要给不能回家过年的亲人留下座位,让他们在精神上与家人团聚,家族的亲情与伦理仍然是我们民族的核心观念。 ·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保卫春节宣言》:“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需保护 冯骥才:春节假宜提前一天》:春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尽管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是人们心底还有看不见的文化记忆。人们仍盼着年,人们没有忘记年。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建议春节长假应该从“大年三十”放。 ·《“保卫春节”要有新的文化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应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的排挤和湮没,把传统节日变成失去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的不仅仅是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新的文化内涵。 ·《人民日报评论员: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春节》:我们祝愿全国人民过一个祥和的春节。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春节的各种形式,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分展示和发掘这种节日文化内涵,传播其中的和睦、和顺、和美的理念,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 |||
|
"年味"咋能浓? | |||
|
·《20世纪60年代的春节》:上个世纪60年代春节的“年味”得从一张张特别的票证开始回味。那时,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当时经济全面紧张,市场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而且定量较低。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我们把“年味”弄丢了吗?》:现代社会,春节所拥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春节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取得全社会高度认同的民族符号、文化符号。所以,就算是为了这份认同,我们也要把人们过年的热情找回来。 ·《春节“申遗”能否拯救渐淡的年味》:无论如何,春节都应该是国人基于文化认同的一次联欢,而不应该是陈列在博物馆供人瞻仰的一种文物。即使我们能将这种古代文物“克隆”进日常的生活,面对这些陌生而又繁琐的仪式,这还是那个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春节吗? ·《文化观察:“年味”怎么才能越来越浓?》:在农耕文明时期,进入腊月,每隔几天就有特别的含义和仪式,比如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除夕之夜要守岁,正月初二出嫁女儿要回娘家……但在如今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里,这漫长的节日又该怎么过?怎么过才更有“年味”? ·《人民论坛:让春节热闹起来》: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好事,虽然生活的改善使人们减少了对春节的企盼,但物质生活的改善使得我们有条件把春节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要在这方面自觉地想些办法、下些功夫,让春节重新热闹起来、欢乐起来。 | |||
|
过年的记忆 | |||
|
母亲烧的年夜饭让人流口水 | |||
|
过年的习俗 | |||
|
|
|
|
|
|
贴春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