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正在变成国际年
2007-02-17

2007年02月17日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作者:魏青

   近年来,中国春节在国外也逐渐赢得“市场”,纽约、伦敦、旧金山等国际大都市,农历新年期间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已蔚为一景。越来越多的“老外”,对农历新年由好奇、欣赏直至加入欢庆。像纽约、旧金山、悉尼等地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这一节日越来越浓重的国际色彩。 

  就在我们呼唤年味回归,保卫春节的期盼声中,在国外,却有很多人愿意自发迎接原本属于中华民族的春节,春节的国际化大融合趋势正在形成,这对我们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警醒和鞭策,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国春节。

  已经很多年了,包括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等一些国家的政要,每年的中国春节来临之际,都要发表声明,向所有华人和亚裔人士祝贺农历新年;在民间,德国、巴西等国家的华侨华人和当地人共同庆贺新春。由于外国人对中国春节的文化审美认同感日渐深入,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良性互动的春节使中国春节的国际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

  世界上没有什么节日比中国的春节更隆重,更热闹,更人性化了,正是鉴于如此,中国春节作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所重视,虽然一些民俗文化几经岁月更替,稍逊风骚,但是春节文化的精髓还在,作为研究,可以挖掘,可以保护,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欣赏,在世界多元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从而通过春节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走向世界文化大舞台,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担当。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拯救文化意识的淡漠,国内年味寡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中的春节很注重“过”的过程,更多是为了享受这种美妙的过程。家庭成员都应该参与到“年”的准备活动中去,在行动中寻求一份亲情的回归和传递。但是如今,这种参与性的互动过程被我们省略了,过年演变成了成品年和商业年,没有了参与感;过去,春联作为一种古老春节文化的重要形式,每家都十分重视,用自编自写或找人代写的春联来抒发这一年一个家庭的喜悦、快乐和收获,并且用心书写,力求给看到的人一种美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如今,机器化生产的雷同春联充斥于市场和我们的小区,让春联体现的个性美大为减色,没有了个性春联的烘托,春节暗淡不少。

  过去,串门拜年,是为了体现一种传统的孝敬礼仪,希望借助春节将尊老爱幼的传统发扬光大,更是为了让小孩从小树立宗族观念,为宗族争光。但是如今,串门拜年更多地被利益功利性取代了,在某些人那里要串谁家的门,要给谁拜年,是在权衡后作出的选择,如此,拜年就是在拜利益。如果由于商业的侵蚀和我们的懈怠,春节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变成了徒有虚名的空壳,那么,春节的“走出去”进程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这样的浅显道理:要想让春节的国际化形成气候,首先要让我们自己的春节文化生态呈现多样性活力,如果说国际化春节是需要推广的百万顷良田,那么就应该种好国内的“良种田”。

  那么,中国的春节又何尝没有温暖和亲情的内涵呢?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中国的春节体现的是孝道和感恩,体现的是传统道德和伦理礼仪,体现的是团结和睦,体现的是对民俗文化的弘扬,人文色彩如此浓重的节日完全有理由在国际性大节庆中占有一席之地。

  保卫春节,宣扬春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拯救春节,就是在拯救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年,也是国际年,春节的国际化星星之火正在变成燎原之势,春节国际融合性值得期待,让我们为国内春节的薪火照亮国际化春节的天空而努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