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愤青”是“闷青”
2007-02-12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其实很早就知道外界对“80后”的评论不是太好,作为其中一员,我不能代表整个“80后”发言说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只是把我置身其中的个人感受写了出来。

    记得大四时,老师说了一件事:上课时,两名俄罗斯留学生问她:“你们中国的学生还爱国吗?他们天天都在学英语,我觉得他们应该好好学学历史,你们的历史是很博大的。”老师说她无法回答,只好说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取长补短,更好地爱国。

    老师说完后,礼堂里的学生哈哈大笑,其实,谁都知道,真正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学英语的有几人?中学生学英语是为了考大学,大学生学是为了过四级,因为不过四级就领不到学位证(这是很多高校的不成文规定,幸运的是在各界的呼声下,四六级终于改革了)。当然也有人为了找工作时多一个筹码。出国后真正想学成归国的有几人?他们和钱学森等一辈伟人的想法之差别我不愿意深谈。3年前,北京一名牌大学校长曾说他们学校出去的留学生只有5%回来。

    如果现在你说读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人会说你有病,说大哥别逗了,都啥年代了!现实点吧。由于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目前不少人学会了解构高尚,“80后”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往往是以对他人的贬低为前提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人的态度已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我们在教科书中背过的“个人利益要绝对服从集体利益”,这是一所高校的调查报告结果。

    现代的青年,尤其是“80后”、“90后”,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小,再加上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很多“60后”、“70后”尚且无法看清方向,别说“80后”了,于是跟着感觉走,紧牵住梦的手。确实有不少人是什么前卫就学什么,什么酷就扮什么,所以当台风北上,寒(韩)流南下,“欧风美雨”铺天盖地而来时,他们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也就不难理解了,只好哈来哈去了。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他们犹如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漂啊漂,摇啊摇!无根的野草!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整个社会都处在这个转型期,崇高和不少传统正在一步步消解。

    韩国把本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申请为韩国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气愤的同时,确实该自责和反思了!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代表,只要成绩好,手机汽车都可以奖励,衣服可以不会洗,鸡蛋可以不会剥皮,活可以不干,苦可以不受。

    我个人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数不再是生于70年代的“慷慨激昂,愤世嫉俗”的愤青了,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各种问题和切身利益:就业,生活,爱情。对于社会存在的一些丑陋现象,他们最多骂两句发发牢骚,我想叫他们“闷青”更合适些。因为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郁闷,无聊。郁闷成了大学里的流行病。

    正如歌中所唱:“我们都在忙着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有没有终点,回到原点。”浮躁的社会里,“一朵羞赧的红晕甚至再也难以浮上少女的面颊”,“研究历史又不能当饭吃,谁干呀?有钱才是老大。别跟我玩高尚!傻帽!”

    也许我有点武断了,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切感受,也许,青年嘛,总是有的睡着,有的醒着,有的彷徨着。

    当风乍起,伫立在茫茫人海中的你——80后,望着晃来晃去的红绿灯,向左?向右?抑或……(西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