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毛建国
日前,李银河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篇题为《我的最新决定》的日志,表示由于自己的领导受到“来自不是一般老百姓”的压力,而不得不“闭嘴”。于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李银河决定:“第一,尽可能少接受记者采访;第二,尽可能少发表与性有关的言论”(2月11日《江南时报》)。
李银河终于“闭嘴”了,可以说让很多人得偿所愿。然而,在没有李银河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够真的享受和谐,真在古人为我们编织的道德套子里,过上世外桃源的日子吗?
李银河就像一个“老顽童”,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其一系列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其实,把纯学术的观点,放置于大众的口水里来讨论,这是一种绑架,也是一种不公平。也许,李银河并未苛求世俗能够承认她的观点,并未苛望她的一系列观点能成为现实。可是,她绝对没有想到,她的观点,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论,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她和大众的争论,颇有一种“对牛弹琴”的味道,一方大众不理解她的观点,另一方面她也不接受大众的想法。事实上,大众和她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都没有错;错的是,一个纯学术的观点,怎么跑到大众的口水里来了。
李银河“闭嘴”了,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逃兵。她是因为领导而迫不得已放弃,她说:“我也不知道领导的压力来自哪个方向,但是他们的意思是社科院的人一发言,人们就会以为是社科院的观点……所以让我现阶段少说话。”李银河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不愿意再多尽我的社会责任,因为它太打扰我的生活,也使领导为我承受压力,我觉得他们都是好人。”
李银河一人之言,怎么就代表社科院的“官方发言”了?笔者也不知,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压力是什么压力?一个纯学术(也许有点前卫)的学术争论,有必要引起“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注意并给社科院传递压力吗?
虽然,笔者也并不完全接受李银河的观点,但是笔者尊重她发表观点的权利。面对社会,任何人尤其是学者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是他们有良知的表现。也许,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我们不妨宽容。毕竟,有时真理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给其说话的权利,又有何妨?
李银河终于“闭嘴”了,这绝非国家社会之幸。无论我们接不接受李银河的观点,无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她的观点来源。正如李银河所说,“文化、社会的变迁往往比经济上的变迁慢,人们的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我们能等,但是在等待中,我们应该有听李银河们说话的勇气。(图为李银河。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从李银河宣告“闭嘴”读出的悲哀
无论你是否是理解李银河,还是把她视为一个另类,无论怎样,谁都没有权利让其“闭嘴”,谁都不能以各种手段剥夺其说话的权利。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一个健康、科学和理性的市民社会及公共空间,应该容忍包括李银河与性有关言论等各种“前卫”话语的表达。各种不同声音都能得以表达,不但有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而且,这种充满争议或者貌似“前卫”的话语和观点,由此带来的各阶层的社会争论,有利于引导社会思考,有利于培植公民理性,有利于通过这种相互的“论战”、思辨和沟通达成共识,通过积极的、广泛的融合升华形成舆论,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认同,最终结晶成为国家权力、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来源。
而现在,如果一旦李银河“闭嘴”,那么这种理性的争论、辩论和思考,很可能也因此而“偃旗息鼓”,很可能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上失衡,出现一种人为操纵的一边倒的言论空间。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科学而理性的、在制度层面的关涉你我每一个人的公民性权利的愿景,就很可能成为泡影。
令人遗憾的是,迫于自己领导面临的压力,迫于“非一般老百姓”的压力,李银河不得不“闭嘴”了。有人说,公共空间不彰,就只会有半吊子的市民社会。无论怎样,不管怎么说,谁都没有权利让李银河“闭嘴”。李银河自由说话的权利,其实是每个公民自由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