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7日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 1月9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时值春节,又到了各级干部过年关同时也是过“廉关”的时候,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大良好风气为标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守为官之德,无疑是各级领导干部安度年“关”的至胜法宝。
之一:谨防“检查评比”成劲风
又到年初。一些行政单位、执法部门依照“旧例”,忙碌着走街串巷搞评比检查。这些评比检查的内容林林总总,形式花样百出,什么“地毯式”“刮风式”,不一而足,令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事例:5天接待28个检查团
有报道说,苏北地区的一所小学不久前竟在5天内先后接待了28个大大小小的“评比检查团”,以至于欢迎标语都来不及更换。这些看似可笑的事情,却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旁。
剖析:搅乱基层工作 行“揩油”“捞钱”之实
乱评比、乱检查早已为人们深恶痛绝,因为这些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评比检查不仅搅扰了基层的正常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损害了评比检查部门本身的执政形象。
评比检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本身并无不妥。但是,无论怎样好的工作方法,一旦沾上了一个“乱”字,就不那么值得称道了。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热衷于搞评比检查,无非是把评比检查当成了推进工作的唯一手段,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能够显示上级权力、权威的方式了;更有甚者,把评比检查当成了满足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机会,借评比检查之机,行“揩油”“捞钱”之实。
药方:对评比检查实行“检查”
最近,湖南省一个地区针对乱评比、乱检查的痼疾开出“药方”,就是对评比检查也要实行“检查”,看看评比检查到底评比了什么,检查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实际工作有没有推进作用,是否增加了基层负担。“检查”的结果还要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这项措施,对于纠正过多过滥的评比检查活动无疑是一个有力措施。
之二:“奢华”年终会当休矣
年终岁末,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都要召开工作会议,或年终盘点,或筹划开年。但记者在海南、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许多会议动辄开在四星级、五星级酒店——酒桌上话总结、舞池中谈计划。对此,人们议论纷纷,社会反响强烈:年终会非得如此奢华吗?
案例:总结会只有几小时 其他时间都在“别处”
据海南一位政府部门公务员透露,该部门每年会议经费达几十万元。而南京一个乡镇的30多个中层正职以上人员,以旅游的方式进行年终总结,在两天的时间里,用于总结只有几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风景区“参观”,回来时大家都满载纪念品而归。说白了,这都因为公款买单。既是公款消费,花起来自然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了。
剖析:奢侈浪费+贪污腐败
豪华会议盛行不仅反映了一些政府机关单位贪图享乐的官僚奢侈行为,其背后更隐藏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一个单位或部门都有其定点的消费酒店,每年可以从支付的会议经费中拿到不少回扣。更有借会议之名,将很多“名不正言不顺”的账单一笔勾销,为贪污腐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种种奢华的年终会正是与这种精神相违背的,应当坚决禁止。
之三:“酒桌”岂作“办公桌”?
时值岁末,各种各样的拜年活动又在不少地方兴起。一些领导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赶场子,成天泡在杯觥交错之中,既严重影响工作,也有损干部队伍形象。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部门对此要予以重视。
现象剖析:助长不正之风的重要途径
有的地方和企业借汇报之名行吃喝送礼之实,动辄高规格大场面,铺张浪费,挥金如土;而某些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则逢请必到,即便分身乏术也要到处点卯露脸,结果成天弄得酒气熏天,“中午像关公,晚上像济公”,根本无心办公。当然,也有许多领导干部并不乐意将自己的肝泡在酒精里,而是感到盛情难却,抛不下面子。结果是左推托不开右回避不了,最终仍硬着头皮奔波去了,客观上还是助长了不正之风。
需要提醒的是,近来一些地方暴露的腐败案件,某些居心不良的老板大款就是从酒桌边结识领导干部的,并且随着此类应酬的增多,彼此交往越来越密切,最后沦落到了你我不分、一起贪财掠色、共同贪赃枉法的地步。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级身负重任的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已经比较繁忙,如果不从应酬之海中解脱出来,如果满足于照本宣科读读文件画画圈 ,如果一天到晚吃吃喝喝,成天头重脚轻,浑浑噩噩,就不可能脚踏实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办实事,更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反而完全有可能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能自拔。
领导干部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切实减少应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优良作风转化为自重的准则、自省的镜子、自警的标尺、自励的目标。领导干部改进作风,请从多学习少应酬开始!
之四:过“年关”先要过“廉关”
案例:一个落马贪官的百万“节礼”
河南省西华县县委原书记栾蔚东,最近因涉嫌受贿和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被周口市人民检察院送上被告席。据检察机关调查,栾蔚东在任西华县县长、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期间,涉嫌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330多万元。其中仅中秋节和春节收受各乡镇、局委的“节礼”就达80多万元,如果再加上因病住院、外出开会、进修学习期间收到的慰问金,礼金总额将近140万元,占检察机关查明栾蔚东受贿总额的40%以上。
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统战部原部长李铁成在担任靖宇县主要领导期间,大肆受贿“卖官”。据其交代,他受贿的途径是“六大日子”,即自己的母亲去世、自己手术住院、三个子女结婚,再加上逢年过节。在贺婚、探病、祝寿、拜年、吊唁等“人情往来”的幌子下,李铁成与行贿者完成了钱权交易。
剖析:以礼代贿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河南省法律界一位权威人士认为,随着我们国家反腐工作力度的加大,贪污受贿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越来越花样百出。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中秋节、春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和官员家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成了行贿送贿的借口。在这种时候,送者理直气壮,收者心安理得。
河南省裕达律师事务所的刘节律师说,比起传统的行贿受贿,以礼代贿、以游代贿(以免费旅游为行贿手段)等新型行贿受贿方式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发现并揭露它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这种形式的受贿,对于意志不坚的官员也更具有诱惑性。>>>点击详细
遏制官场“礼”还是要靠制度
如何遏制官场“礼”文化的泛滥,不少官员认为还是要以制度管人。湖南省武冈市委书记周晓红就此提出了三条建议:建立老百姓对干部廉政评价机制、个人财产申报制和严格依法惩处腐败分子。
之五:“送温暖”不能搞成“秀温暖”
春节将至,各地开展各种形式“送温暖”活动。但相当一部分举措显得过于单一、缺少创新。不少地方仍以有关部门领导到百姓家送米送钱为主,效果有限;有的官员甚至请来众多记者现场采访,令人反感,最终流于形式,变味为“作秀”。
现象:派头十足场面“好看” 送温暖成“作秀”
记者最近到一所中学参加有关部门资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活动。天气寒冷,小学生军乐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鼓乐喧天,操场四周彩旗招展,气球飘曳。为了场面“好看”,校方还从其他学校借了很多学生,学生在凛冽寒风中坐满了一操场。领导轮番讲话后,一队学生鱼贯走上主席台,把书包等学习用品摆放在各位领导面前;另一队学生再上台,从领导们手中接过来。如此往复数次,把那些穿裙子的女孩冻得脸色苍白,本来很简单的赠送仪式纯粹成了“作秀”。
如此造势场面已不鲜见。近年来,不少地方官员“送温暖”时,喜欢带上一干记者,又是摄像,又是摄影,前呼后拥,派头十足。还有的地方每年春节前夕,派出若干送温暖队伍,长途跋涉,浩浩荡荡。这些队伍光食宿、交通就花费不菲,更不用说当地还要层层派人接待、陪同了。这样的“送温暖”活动劳民伤财,引起群众反感。
剖析:爱心活动成了官员表现自我的机会
面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有些领导干部不是感到惭愧,检讨自己工作的不足,反省自己 “为民”思想的欠缺,而是借此搞成了“作秀”,把这一爱心活动当成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送温暖”活动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切和救助,是要捧着一颗心去、带着真感情做的,切不可搞成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点击详细
新象:“送温暖”送到“点子”上
“送温暖”光有为民解忧的热诚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看看群众在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北京朝阳区的入户服务就是在大规模走访后出台的。
送温暖不再仅是“送米送面”。为了让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北京市朝阳区最近联系施工单位,对当地一些老旧的居民楼开展大规模的入户服务,包括整治楼道、粉刷墙壁、更换瓷砖、安装简易助力装置等等。群众说,政府今年的“送温暖”真正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只有事先加强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一些雪中送炭,“送温暖”才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无的放矢,把“送温暖”只当作“应景”甚至当作一次作秀的机会,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最终是“费力不讨好”。当然,真正把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把“实功”做在平时,做在日常,做在具体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节假日等特殊的时日里的一些简单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