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失业大学生的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2007-02-08

2007年02月08日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记者 梁书斌、曹霁阳   

   一位大学毕业生,在连续经历职场挫折之后本可以寻找新的工作施展才华,可他却为了钱走上极端,入室抢劫两起,导致5人死伤。

    发生在哈尔滨市的这起案件,让人们在深感痛恨和惋惜之余,也对其中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压力等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失业大学生制造血案

    2006年11月24日凌晨,哈尔滨市香坊公安分局接到报警,称在安埠小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案,被害人一家将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警方很快赶到现场并将其控制。

    经查,犯罪嫌疑人刘海波25岁,是黑龙江某高校2004届毕业生,目前无业。

    警方发现,此案的作案手法和8月8日发生在香坊区公滨城市花园的一起抢劫杀人案相似。在轰动一时的“8·8”案件中,三人被杀,现场惨不忍睹,几人血肉模糊,到处是喷溅的血迹。哈尔滨市香坊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侵财二中队探长王铁民说:“我当刑警18年,这是我看到的最残忍的犯罪分子之一,实在太惨了。”

    但刘海波拒不承认此案是其所为。经搜查,民警在刘海波的宿舍里发现了“8·8”案件中被害人的手机,在证据面前,刘海波供认了犯罪事实。

    原来,2006年8月8日夜,刘海波来到香坊区公滨城市花园小区,看到A4栋3单元的门没锁,就进了楼道,从5楼一个住户的阳台钻进房间。

    据刘海波讲,他进屋后,在阳台上捡起一把锤子,并抡起锤子向该住宅内的两女一男猛砸,之后,刘海波返回厨房拿了两把刀,又向每人刺了几刀。杀死三人后,刘海波在房内翻出了4000多元人民币、部分美元、韩元以及数码相机、手机等物品。此时,天已经放亮,刘海波逃离了现场。

    11月24日深夜,刘海波第二次作案。他揣着一把锤子从学校宿舍出来,来到哈尔滨市安埠小区。他从一个没锁的单元门进去,从阳台进入一家室内。之后,他被该住宅的主人发现,刘海波用锤子打伤两人后被制服。

   “我就是想展示给家人、朋友好的一面,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记者在哈尔滨市香坊公安分局看守所见到了刘海波。谈起犯罪过程,刘海波显得异常平静。在谈话过程中,他表露出作为一名大学生“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找一份理想工作的艰难。

    据了解,刘海波出生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是独生子。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成绩优异,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父母眼中的骄傲。

    刘海波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哈尔滨市一家绿化企业工作,在工地当技术员,可他总有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刘海波说:“我是学园艺的大学生,完全可以胜任设计性的工作,应该和白领共事,可我却整天和低层次的工人在一起摸爬滚打,感觉没什么共同语言,没法沟通。” 

    因感觉没前途,刘海波先后两次“跳槽”到其他绿化企业,结果都不理想。于是,2006年1月,他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图通过提高学历改变命运,但因专业课分数低没被录取。

    2006年7月,刘海波因与管理人员发生矛盾离开了第三个工作单位,失去了生活来源。碍于面子,他没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于是刘海波整天泡在网吧打网络游戏。一个多月过去了,刘海波渐渐囊中羞涩,便开始想办法“搞钱”,而搞钱的方法就是入室抢劫。他作案的目标很随意,看到单元门没锁就进去,被发现就杀人灭口。

    王铁民探长告诉记者,刘海波失去工作后曾一度在社会上游荡,但他掩饰得非常好,每天都像以往一样“上班”、“赚钱”,以致相处了6年的女朋友一直以为他在安分守己地工作,对他的犯罪行为一无所知。对此,刘海波说:“我就是想展示给家人、朋友好的一面,不想让他们看到任何的不好,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目前,这起案件已被移送检察机关。

    “大学生就是普通劳动者,要先生存,后发展”

    专家指出,刘海波案件看似个案,却存在着很多值得反思的深层次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分析认为,刘海波在遭到挫折的时候不敢面对,不承认现实,还千方百计掩饰,这种能量长期积累,逐渐形成心理危机,最终导致了行为失控。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的针对7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和苦恼的时候,主动求助医生的只有11.2%。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大学生面临困难时,不是勇于面对,而是选择逃避,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宣泄,这反映出我国高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还有一定差距,应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

    王丽敏分析,刘海波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这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眼下,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十分挑剔,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过高,看不到成功需要从基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曲文勇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大学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要先生存下来,再求发展。遗憾的是,刘海波自居“天之骄子”的角色定位,没能理智地找准人生基点。

    曲文勇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了。而与此同时,社会观念的转型却没有完成。在国外,大学生失业很正常,但在我国,很多人认为,辛辛苦苦供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找不到工作,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舆论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回报社会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在全社会树立大学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要先生存,再求发展的观念。

    “让血的教训警示我的同龄人”

    “我很清楚自己的下场,当我双手沾满鲜血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现在能做的,是对受害者表示深深的歉意。”看守所里,刘海波深深地低下了头。

    最近,在哈尔滨市香坊公安分局看守所,刘海波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我把我的经历讲出来,是想警示同龄人不要像我一样误入歧途,算是我对社会做出的最后一点贡献吧。”
以下是刘海波的自述: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的家教很严,老师对我要求也很严,所以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特别好。

    从高二开始,我的成绩不知怎么就下滑了,但高考时凭借以前的“老本”,我考上了省内一所高校,学园艺专业。上大学以后,我谈了恋爱,女朋友是我的同班同学。

    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过去了,女朋友顺利考上了研究生,而我则在哈尔滨一家绿化企业当上了技术员。说是技术员,其实就是带着农民工在工地干活儿,那时候起早贪黑的,工作很辛苦。因为和这些人没有共同语言,那段时间我很苦闷。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再这样下去没什么发展,就想考研究生,换个环境。2005年10月以后,我搬回大学宿舍,开始备考。2006年1月,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分数不够。

    之后,我又换了两份工作,都是私企,这种私营企业就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很多东西我看不惯。2006年7月,我和第三个单位的领导发生争执,一赌气就不干了。

    研究生没考上,又丢了工作,我非常沮丧。可我是个男人,要撑面子,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没工作了,所以我没把这事告诉家人和朋友,整天泡在网吧打游戏。日常生活需要花销,可我兜里的钱已经不多了。

    那些天,我很苦闷,也不愿意找人倾诉,晚上睡不着觉,就出来溜达。作案那天夜里,我从宿舍出来,鬼使神差转悠到一个小区。我见一个单元门开着就进去了,从楼道的窗户跳进一户人家的阳台。在阳台上,我捡起一把锤子想壮壮胆,却惊醒了屋里的人,我怕被看见,便不顾一切地抡起了锤子,又找来刀……杀完人,我瘫坐在地上很久。我很害怕,想了很多事情,看着手上的鲜血,我知道我完了。

    说出来也许没人相信,我从小到大,连鸡都没杀过,也从没和谁打过架,更没想到自己会杀人。认识我的人也不会相信我能杀人,因为在他们眼里,我是个好人。

    我每天都在极力回避对父母和女朋友的想念。我希望女朋友能尽快忘掉我。而父母……他们能把我忘了吗?我曾经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的依靠,可现在,我成了一个罪犯,他们的后半生将怎么度过?我留给他们的,是痛苦的回忆。这些我都不敢想。

    我有时候想,有些事就是一念之差。如果我当初没有做出杀人这样的傻事,今年我还会报考研究生,我考上后将开始另外一种生活。我直到现在也想不明白,我竟然能做出杀人的事情。    

    我想告诉那些对工作不满意或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大学生,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现在,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当你心里产生了愤怒、不满甚至犯罪的念头时,一定要克制自己,哪怕找个朋友倾诉一下也好,千万不要像我这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