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5日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记者 熊润频
没有千万家产,也没有花容月貌,甚至一字不识,这样一个年过50的餐馆老板娘,却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标杆”,让男女老少如同追星一般热力追捧。
让一座城市掀起一场全民“造星运动”的平民女英雄叫做李玉兰,人们习惯称她为“好人李玉兰”。
好人李玉兰:“见难不帮心里总不踏实”
就像有人喜欢收集古董,有人爱好音乐诗赋,李玉兰的“爱好”颇为特别:喜欢助穷济困、损己利人。
李玉兰是安徽省蚌埠市华照饭店老板娘,生活中的她看上去朴实、平凡、毫不出众,但是对于她来说,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不自觉的生活习惯。她常说:“见难不帮心里总不踏实”。
对于李玉兰的这个“爱好”和“习惯”,蚌埠市蚌山区妇联主任韩萍深有体会,甚至还有些“抱怨”:“我陪她到北京参加慈善奖颁奖回程的时候,刚到火车站,遇到一个带小孩的妇女伸手要钱,我就看见她的手不由自主伸进了衣服口袋掏出一把一元的硬币给了那个妇女。然后对一个乞讨的老者,她也一把零钱数也不数就递上去。那天下午,我们在火车站待了4个半小时,几乎每一个向她伸手要钱的人,她都会掏出一把一把的钱来,从上衣口袋掏到裤兜,从外到内。我留心了算了一下,一下午,她给出的零钱有四、五十元。我叫她到车站超市买8元钱一斤的酥糖给孙子带回家,她却舍不得了,还说小孩吃太多糖不好。真拿她没办法!”
李玉兰的热心肠在小饭店的邻里街坊众所周知。社会小青年到饭店白吃白喝,她不仅不急着讨钱,还反过来接济他们一些钱,劝导他们改邪归正;街坊夫妻打架,她也总是充当“调解委员”,及时化解冲突矛盾;饭店门口路过的乞丐,她从不怠慢,有钱的时候给几个零钱,没零钱的时候就给他们盛点饭。1999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正患严重肺病的李玉兰看到电视里的新闻,就再也坐不住了。偏偏自家的钱都交了住院费,李玉兰只有把平时积攒零钱的储钱罐拿了出来,一分、两分的硬币零零碎碎,她数也没数,找了张旧报纸包了就交到了区里。经清点,竟然有1100多元,是那次捐赠活动中个人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1997年春,李玉兰同儿子回山东老家扫墓,看到村里7位五保老人生活十分苦难,当即把身上500元钱送给老人,并从此每月给每位老人寄上30元生活费,让他们安度晚年。十年间,李玉兰寄出的生活费从30元涨到50元,再到100元。
此外,自1990年捐给“希望工程”第一笔600元善款之后,李玉兰一家还资助了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失学儿童。“阿姨,您邮来的100元钱我收到了。看了汇款单上您安慰我的话,我激动得想哭。”每次读到那些不曾谋面的孩子充满感情的来信,李玉兰都感到莫大的欣慰。
爱心,在困境中延续
李玉兰的助人情怀源于她的童年经历。
李玉兰出生于1949年,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李玉兰随父亲在老家山东务农。有一次,李玉兰生了一场大病,正当父亲为给她筹集治疗费用而一筹莫展时,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你一元、我五角地凑了点钱,将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面对此情此景,父亲老泪纵横:“玉兰啊,是乡亲们给了你第二次生命,到啥时也不能忘记乡亲们的恩情啊!”
父亲的话,李玉兰一直谨记在心,并且身体力行。在她影响下,李玉兰全家也都克俭自己、热心助人。因为捐赠,小饭馆常常无力支付员工工钱,有时捐赠时间紧迫,李玉兰还要反过来跟员工借钱。自小残疾的弟弟曾抱怨李玉兰,“你们有钱还不如给我买个房子”,李玉兰却说“人活着,哪里睡觉不都是一张床么?很多人连一片瓦也没有”。至今,弟弟一家还靠弟媳还在天桥底下摆地摊卖鞋垫“创收”。孙子上小学,为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儿媳希望婆婆能支持6000元学校赞助费,却被李玉兰一口回绝,还反问“哪个学校不出大学生?”
据统计,十多年间,李玉兰用于抗洪救灾、希望工程以及城乡困难群体救助的金额累计达16万元之多。然而,这样一位执著的“爱心捐赠者”,家中10多口人,多年来却仅靠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小饭馆为生,除了大女婿有工作之外,全家都指望着饭馆生活。李玉兰自己也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最让李玉兰高兴的是,年仅10岁的孙子也继承了“光荣传统”:有一次和孙子去菜场买菜,拾得360元钱,加上以前拾来的50元钱,李玉兰打算把410元钱上交。临行前,她跟孙子商量:要不,我只捐400元,剩下的10元钱给你零用吧。谁知孙子却用稚嫩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说:“我不要,所有的钱都一起交给妇联的奶奶们吧。”
“造星”:一个城市的感动
多年来的默默捐助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也使李玉兰的名声渐渐在蚌埠市传开,成了当地的“名人”,先后荣获“蚌山区十佳公民”“蚌埠市十大女杰”、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2005年度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并且在2005年成为首届“中国慈善奖”获得者。
光环之下,李玉兰却依然不改本色。据了解,为了捐款,李玉兰甚至无暇顾及饭店自身经营的改善,以至于经营多年的饭店“从来没变过样”,而且因为店面狭小,桌椅板凳破烂,已经开始影响了生意。一些老主顾多次提出:饭店味道好,人好,但是位子难等,店面也该换换了,自家单位吃工作餐还好,要请客就寒碜了。面对饭店的“瓶颈”,李玉兰也着急,但是每次在饭店发展与捐赠之间,她总是选择后者。直到饭店租赁的经营房要被房东收回,这才不得不逼着李玉兰认真考虑另觅新址开饭店。“可是,租房、装修、桌椅等等费用接近10万元”,李玉兰一家如何拿的出?
危急时候,李玉兰的爱心付出化成回报的甘霖,重又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为了解决开饭店的困难,蚌山区委组织部、区妇联想方设法为她物色了出租房,又联系贷款帮她解决了开饭店的资金问题;居委会的主任、书记也来帮忙。
2005年4月,饭店开业,装饰一新,蚌山区委、区政府将新“华照饭店”定为工作餐定点店,帮他们度过困难期。蚌山区委书记王勇勇曾对区干部说,“李玉兰大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饭店经营好了,才能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我们区干部到华照饭店用工作餐,也是间接地为社会作贡献。”
如今,新的“华照饭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前来光临。有的是听闻李玉兰的事迹被感动,专程来见识一下;有的带着小孩来,以李玉兰当作“榜样”教育孩子做人;甚至外地人到蚌埠访亲、游玩,也会被当地亲友热力推介到此;还有人捐来了衣物、被子等物品,有的是给李玉兰一家用的,有的则是希望李玉兰代为捐赠。
正在华照饭店里吃饭的安徽皖酒集团的员工说,他们以前经常在老的华照饭店吃饭,如今再次找上门来,已经在这里连续吃了十多天了,对饭菜价格从来不还价。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冲着李玉兰和她的饭店来的。这里是我们公司的客户商务餐定点店。”
饭店终于有了起色,李玉兰的身体却日渐虚弱了。就在2006年10月份安徽省党代会开幕式那天,李玉兰“脚踩着棉花”就晕了过去。被送到安医大附院内分泌科时,医生翻看她随身携带的“药包”,发现里面竟然是早已被淘汰不再生产的药。这药是李玉兰自己从火车站的药店批发的,因为便宜,整整批发了一抽屉,足足吃了半年不见效。当时,检查的医生就十分感动,而当获悉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好人李玉兰”,几乎整个科室都沸腾了,医生护士们一拨一拨地涌入病房,要听李玉兰的“故事”。
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从会场一直陪李玉兰到医院,并安排她入住高干病床。在病房里,王明方提出:一定要出最好的的医生、用最好的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李玉兰的病情。“李玉兰在合肥的医药费由我们出!回到蚌埠,她的医药费也应该由蚌埠市包下来!”
当时,蚌埠市委书记梁卫国、市长陈启涛、蚌山区区委书记王勇勇也在现场,相继表态,李玉兰的健康状况市委、政府、区委责无旁贷、负责到底!
一个普通居民的健康问题,竟然受到省、市、区三级领导的一致关心,这在蚌埠历史上绝无仅有。回到蚌埠,某商业集团董事长李昌强给李玉兰送来了三千元钱作为治疗费用,还承诺李玉兰2007年的医药费由他们公司“承包”。
2006年12月6日,李玉兰成为央视2006“感动中国”年度候选人之一。随着网上投票的开展,整个蚌埠市都行动了!李玉兰在网上的投票率成了男女老幼关心的话题,而这,就是美德的力量和进步的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