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诌
最近看到一个怀旧情调颇为浓厚的段子:那时候警察是抓小偷的,法庭是讲法律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这个段子,显然是现实中某些坏消息刺激的产物。近年来,我也常发思古之幽情,不幸的是,同样多是负面刺激的结果。如此三番五次,我逐渐由一个坚定的进化论者变成一个不可救药怀疑主义者与怀旧主义者。今天,一不小心,又读到一则刺激我怀旧的
仅仅十年前,作为一个冷门专业的
据说,研究型大学才是高水平大学,又据说,研究生等于甚至超过
我不反对将一部分研究生定位为应用型。至少,学术型、应用型应该兼而有之。但我怀疑,现在声称要将研究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是给研究生扩招找借口。都培养成学术型,哪里有这么多科研院所接收啊!而扩招的目的,也不尽然是为了创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招多了,创收恐怕也就水涨船高了。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就算是要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也不是这么个培养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难道就是再多听两年课,多看几本书,将研究生阶段变成大五、大六?如此,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何在?研究生毕业生的优势何在?现实已经做出了回答,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论实践经验不如早两三年参加工作的同龄人,论性价比不如本、专科生。研究生
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生应该叫做“本科后(post-graduated)”,但我还是喜欢中国特色的“研究生”这个称呼,研究生的特点与优势尽在这一名称中显现。研究生阶段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丰富知识的过程,而是在研究中提高研究水平、专业水平、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研究生去从事应用性质的工作,具有的就不光是知识上的优势,更是能力上的优势,即使经验上有所欠缺,研究工作的“后劲”也足以弥补。还是让研究生回归研究工作吧,这样的要求,不仅仅是出于对名实相符的吹毛求疵。 (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