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什么的干活?
2007-02-03

作者:老诌

最近看到一个怀旧情调颇为浓厚的段子:那时候警察是抓小偷的,法庭是讲法律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这个段子,显然是现实中某些坏消息刺激的产物。近年来,我也常发思古之幽情,不幸的是,同样多是负面刺激的结果。如此三番五次,我逐渐由一个坚定的进化论者变成一个不可救药怀疑主义者与怀旧主义者。今天,一不小心,又读到一则刺激我怀旧的新闻:广东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读罢,照例又是一番抚今追昔,惆怅之余,给那个段子加多了一句:那时候,研究生是搞研究的。

仅仅十年前,作为一个冷门专业的研究生,我丝毫没有为找工难担心。今天的研究生何以至此?研究生数量太多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难道仅限于此吗?仔细思量之下,我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我这一辈的研究生,老师辈的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如何从事研究工作的。而现在的研究生是什么的干活?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据说,研究型大学才是高水平大学,又据说,研究生等于甚至超过本科生数量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如果单从研究生数量衡量,很多大学已经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了。但是具有悖论意味的是,如果望文生义,以为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生就是像以前那样从事学术研究为培养目的,则肯定会被人讥为老土。现在大学不管是研究型还是非研究型的,都流行将研究生培养成应用型的。相应地,学制也多改成两年,学时数也减少了许多,有的甚至连论文都不需要做了。当然,这一切改变没有忘记被冠之于“与国际接轨”的名义。

我不反对将一部分研究生定位为应用型。至少,学术型、应用型应该兼而有之。但我怀疑,现在声称要将研究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是给研究生扩招找借口。都培养成学术型,哪里有这么多科研院所接收啊!而扩招的目的,也不尽然是为了创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招多了,创收恐怕也就水涨船高了。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就算是要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也不是这么个培养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难道就是再多听两年课,多看几本书,将研究生阶段变成大五、大六?如此,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何在?研究生毕业生的优势何在?现实已经做出了回答,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论实践经验不如早两三年参加工作的同龄人,论性价比不如本、专科生。研究生就业行情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生应该叫做“本科后(post-graduated)”,但我还是喜欢中国特色的“研究生”这个称呼,研究生的特点与优势尽在这一名称中显现。研究生阶段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丰富知识的过程,而是在研究中提高研究水平、专业水平、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研究生去从事应用性质的工作,具有的就不光是知识上的优势,更是能力上的优势,即使经验上有所欠缺,研究工作的“后劲”也足以弥补。还是让研究生回归研究工作吧,这样的要求,不仅仅是出于对名实相符的吹毛求疵。 (信息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