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首个中国籍士兵阵亡 美国追认他为美国公民
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11年前,他和家人一起从中国移居美国。10个月前,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偷偷报名入伍。今年的1月9日,他在伊拉克阵亡,年仅20岁,被追认为美国公民。他也成为首位在对伊战争中阵亡的中国籍士兵。
20岁的孙明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参军;另一个是取得美国国籍。10个月前,他实现了第一个愿望。最近,他实现了第二个愿望——但却是死亡之后。
1月9日,驻伊美军中国籍士兵孙明在拉马迪阵亡。几天后,一份追认孙明为美国公民的证明文件也郑重交至孙明父母的手中。
瞒着父母参军
谈起已不在人世的孩子时,孙明的父亲孙宏远(音)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想为他的国家做些事情,他爱军队,他想成为男人,就像一个士兵那样。”
孙明的父亲说,孙明1995年8岁时从中国移居美国。高中毕业时还不是公民,也还未拿到绿卡,所以还参不了军。于是孙明进入了一所当地的社区大学读书。绿卡办下来后,孙明甚至没有告诉家人一声就报名参了军。那不过是去年3月发生的事。孙明的父母都不想儿子参军,可是孙明还是义无反顾地入了伍。
据孙明的父亲介绍,孙明在科罗拉多州的FtCarson接受了基本的训练。去年8月中旬,孙明在集训了仅2个月后,就被派往伊拉克。
受训2个月就上战场
1月9日这天,当孙明所在小队在巴格达以西的拉马迪巡逻时,突然遭遇一小股敌军的火力袭击,孙明不幸中弹阵亡。噩耗传来,孙明的父亲和朋友都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他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
悲痛之余,孙明的爸爸表示,他觉得儿子就这样走了是不对的。因为儿子只接受了两个月的集训就上了战场,“这样的制度有问题,”孙爸爸说。
就在孙家得知消息的前一天,布什总统刚刚宣布了他雄心勃勃的增兵计划,他将向伊拉克增派2.15万士兵。而孙明的父亲则代表成千上万名美军士兵的家属发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呼唤:“我希望战争结束得越快越好,我希望布什政府保证美国士兵的安全,不要再伤害任何家庭了。”
获象征最高荣誉的勋章
在1月22日举行的葬礼上,美军代表授予孙明父母象征最高荣誉的青铜和紫心勋章,铜星和紫心勋章是国防部颁发的仅次于荣誉勋章和银星勋章的最高荣誉,前者专授予英勇作战者,后者只授予在战争中受伤和牺牲的将士。一份追认孙明为美国公民的证明文件也郑重交至孙明父母的手中。孙明的父亲说,孙明应该是在对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首个中国籍士兵。
[纪念日程]
1月9日孙明在伊拉克拉马迪阵亡
1月10日布什总统宣布将再派2.15万士兵进驻伊拉克
1月1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孙明阵亡的消息
1月17日大教堂市高中将他树为学校楷模,并举行悼念活动
1月20日孙明的遗体抵达棕榈泉国际机场
1月22日大教堂市为孙明举行葬礼
1月23日棕榈泉社区学校为孙明集体默哀
不日纪念孙明的小树将种植在大教堂市爱国者公园
[人物]
“他一直都希望从军”
在同学们的眼中,孙明个性开朗、充满活力,喜欢玩电子游戏和汽车,跟其他同龄人没什么两样。他的大教堂市高中同学斯黛芬尼说,孙明就是那样一个喜欢笑、有礼貌的男孩,能让人一整天都心情舒畅。爱车的孙明还和学校里的男孩一起,成立一个叫做J-Spec的四人小组,成员个个开着白色轿车,说起车来头头是道。
他的朋友肯尼·吴说:“他一直都希望从军,也想说服我去从军。”孙明在2004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念书,他入伍后担任步枪射手,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赴伊拉克作战。
[悼念]
加州议会为他降半旗
在一份声明中,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高度赞扬了孙明超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并为其家人祈祷,愿他们度过这艰难时期,并要求州政府为他降半旗。此外,州议会大厦也下半旗致哀;包括《洛杉矶时报》、《沙漠太阳报》在内的当地大小媒体也竞相报道孙明的事迹;在孙明毕业的高中,校方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栽种了一棵纪念孙明的小树。
相关评论:刘洪波:作为人的伊战阵亡中国籍士兵
2007年02月01日 源自:南方都市报
一个叫孙明的中国籍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阵亡,美军向孙明的父母授予了青铜和紫心勋章,他曾经就读的中学和生活过的城市为他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消息在中国媒体上报道以后,网上立即炸开了窝,誉之者称孙明是美国人的英雄,毁之者谓孙明为中国人的耻辱,对立的观点中伴随着极端的情绪。
争论因孙明而引发,但孙明的死亡却只不过是中国网民各自发表宏词大论的由头,几乎没有人有兴趣探寻孙明的生活轨迹、行为逻辑和个体经历。我承认,孙明之死引起的争议,表明了对生命的重视,但从孙明之死所引发的极端观点虽然针锋相对,却显现着共同的生命认知。双方都在“国家”层面上认识个体生命的价值,死者长已矣,生者似乎在争论他的死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光荣还是耻辱。
任何一个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生命是他作为人所能拥有的全部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丧失,是一个主体的消亡,是一个个性的失去,是一种生活的破灭。国家也好,民族也好,任何追求也好,对一个生命突然被终止的人来说,其实已没有意义,因为他不再能够意识到这一切。战场上有敌对的双方,打扫战场时留下的却只是人类的尸体。战争有义与不义,战争发动者有罪责或者光荣,但一般的作战士兵只是牺牲而已。因此,诗人说将军的宝座由士兵的尸骨铸成。
好,就算上升到国家、民族和人类价值的层面来认识一个人,孙明之死又该怎样来看呢?孙明有两个愿望,一是参军,二是获得美国绿卡。如果认为这样的愿望代表着“对中华民族母亲的背叛”,那么还有什么“海外游子”?一个游子又怎么会摊上这么个近乎疯狂而无慈爱的母亲?
孙明在美国生活,希望获得当地的长期居住权,并像当地人一样去从事各种工作,完全是正常的想法。鼓励侨民参加到驻在国的社会生活之中,并承认侨民拥有自由选择国籍的权利,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政治常识。孙明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以至于死于战场还要受到“祖国人民”的“鞭尸”呢?他的哪些行为给你带来了耻辱,并让你不得不以“中国人”的名义来讨伐?孙明只是一个常人,没有耻辱,耻辱的正是这些对野蛮毫无自省的讨伐者。
孙明是美国人的英雄吗?客观地说,是的。正是在美国,一个没有国籍的移民青年获得了参军资格,并且为这个国家献出了生命。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否正当,这是一个各人自有判断的问题,但孙明的生命为美国牺牲,在美国人的国家立场上,他当然是美国人的英雄。孙明的父母肯定热爱他们的孩子,他们对美军不经过严格培训就将士兵派上战场的制度表示反对,但不会拒绝美军的勋章,获得勋章是孙明应得的报偿,也是孙明拥有的权利。如果一个中国籍士兵为美国牺牲,而不获得勋章,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然而,是不是美国人的英雄,对于孙明来说,毕竟不是首要的问题。生命终止于20岁的年华,被战争剥夺,这是孙明个人的最大丧失。人对他人命运的关注,基于人性,基于对生命延续与结束的感怀。《哈姆莱特》所说的“生存还是死亡”之所以获得意义,就在于生死问题是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生是一切意义的基础,死是生的否定(尽管哲学、宗教上可以另有说法),也就意味着生命的丧失使一切意义在个体上变成了无意义。和平主义的出现,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思考,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这些死亡不是自然过程,而是人类冲突所造成。
看待死亡的方式,是看待生命的方式的体现。当人们把一个平常人的人为死亡不当成一种悲剧,而当成“重大意义”的承载工具时,“生命关怀”其实已经不存在。一个平常人死于战争,大家都陷入泰山鸿毛之争、光荣耻辱之争,人人在为他盖棺论定,而没有人产生物伤其类之感,意味着平常人的生命只不过被视为工具。
中国的宏词大论太多,现在需要普及“人学”,否则是做不到“以人为本”的。(刘洪波 《长江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