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1日 来源:新华网
姜伯静
在参加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其中,对网络文化提出了以下要求:“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一些感想。
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其中,“色情”成为网站吸引眼球的主要噱头,并逐渐变为影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如今,随意打开一个网站的所谓文化频道或者社区,映入眼帘的几乎总免不了“养眼”的美女、充满挑逗意味的广告。即便是一些知名网站也不例外。如果这算是一种必然的修饰的话,那么里面的内容是一种什么呢?“谁动了我的内裤”是某文学网站点击率颇高的“杂文”的题目,“我和某某的一夜情”是某社区情感专栏的所谓“置顶”文章,但看里面的内容,却和标题完全不沾边儿,活脱脱“挂着羊头卖狗肉”。而这样的现象在网络间比比皆是。
网络文化的不正常与中国文化中认识的不正常有很大关系。比如,《红牡丹》可以说是林语堂最好的小说,但多年以前在大陆却极少能够读到它,因为据说它里面有不健康的东西;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花花公子》的概念都已不再陌生,而以前我们对它的称呼是:“色情杂志”。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文化这种东西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年以前让人感到“汗颜”的文字画面甚至故意留下的“方框”给现代人的感受则是“坦然”,因为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概念:“情色”。
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国文化中认识的不正常有很大关系,突出体现为“色情”与“情色”不分。“色情”与“情色”虽然只是颠倒了一下顺序,但意义却有了天壤之别,感情色彩由贬义变成了“中性”。在国外,“情色”电影甚至成了爱情影片的替代名词,很多的奥斯卡爱情影片都被称为“情色”经典。实际上,“情色”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并且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在中国,我们引进了“情色”文化,却又不能真正的接受它,甚至把它与“色情”相混淆,使它变了味道。很多人将色情的东西改改包装冒充“情色”,更多的人则把“情色”误解成为色情。这一点,网络间表现的最为突出。
当本可以光明正大的“情色”非得被伪装成勾引人的“色情”的时候,它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满足人们正常需要的“情色文化”难以产生,而假“情色”、真“色情”的东西却泛滥成灾。
“情色”本无罪过,就如同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精辟论述一样,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拥有一种纯正的“情色”文化,随之能够产生一种健康的网络文化,既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又可以将有害的色情信息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