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80后"非"垮掉的一代"[图]
2007-01-25

2007年01月2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

    “不论我们同意不同意,未来早晚要交给‘80后’。”针对最近社会上对“80后”大学生的种种批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我们国家将来的领导人肯定要从“80后”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他们的风貌代表了未来,他们也必将引领一个时代,“如果我们把自己对后辈的担心形成阴影,在社会上扩大,是对未来不负责任!”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完全不同意把“80后”说成“垮掉的一代”。人生有一个自私的、依恋父母的发展阶段完全正常。“我们这一代也参加过文革,我也喊过口号,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看,不经过文革,我不会成长那么快;不上山下乡,我也会非常单纯。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把一些人不成熟的表现夸大。”

    在最近召开的高校党建工作会上,不少大学的书记校长对社会批评“80后”是“垮掉的一代”进行了驳斥。那么,他们眼中的“80后”是什么样的呢?

    应建立适合“80后”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1985年到1989年出生的,其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其自身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他们都可以很快获取。”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分析,所以“8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代大学生的第一个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他们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所以他们思考的问题、说出的观点都是上一代人想都没有想过的。比如对教师,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师并不一定能赢得尊重,他们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

    “80后”的第二个特点,是学习兴趣变化了。由于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所以对学习知识、概念没有很强的欲望,而高等教育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

    第三,他们希望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模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80后”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然而,学校教育多半还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与道德观念的灌输上,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顾海良指出,大学生群体是不断发生变化的,1977年恢复高考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七八届大学生之间的变化并不大。之后,学生的代际变化缩短到五六年,然后是两三年,趋势是频率加快,代际差异加深,一个大一学生的思想就可能和大四同学当年大一时有很大不同。这都需要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是指责他们。

    比如资助贫困生的问题。5年以前资助学生给他助学金他就非常感激,不会再提什么要求,但现在就希望学校能保护他的隐私。

    武大学生在自己办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发刊词,题目是《把阳光种入泥土》,顾海良问身边的老师:“你们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们最多会用‘思想的闪电’,却说不出‘阳光种进泥土’这样的语言。”

    “他们为什么会厌课?用应付的态度对付考试?”顾海良反问。

    “因为他们觉得,知识性的考试对他们没有意义!”他呼吁高校应该建立起新的、更尊重“80后”特点的大学教育教学方式,尊重他们希望自由探讨问题的心态,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的行为方式。

    社会舆论不能固化“80后”垮掉的形象

    中央音乐学院书记郭淑兰认为,当代大学生实际上对国家发展的认可度是很高的,他们关注分配不公问题、下岗问题、就业难问题,因为他们希望国家更好更强。郭淑兰深感,她的学生们关注民生的情感是真挚的,他们绝不是冷漠的一代。

    “上一代从来都认为下一代是要垮掉的,现在美国的诺贝尔获得者、科技带头人就是当年垮掉的一代。”顾海良分析,事实已经证明,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接近社会中上层的周期率缩短了,因为“80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比“70后”更强,他们将很快成长起来。

    “大学生不会钉扣子上网求助并不值得热炒。”郭淑兰指出,“80后”多是独生子女,人人为他是个社会现实,自理能力差是一个客观现实,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衔接造成的。对于这个现象,社会舆论非要固化他们垮掉的形象,而不是激励他们,结果只会害了他们。

    王树国称自己也经常对学生求全责备,总觉得他们还有太多不足。但最近在哈工大,学生们自己组织的一场文艺晚会改变了他。几千人的会场,同学们哗的一下站起来,整齐划一;舞台上,几位同学扛着国旗走来,高喊:“伟大的祖国,哈工大人向你报到!”

    王校长热泪盈眶:“谁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绝对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堵力)

    编辑手记:年轻人成长更需要包容

    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长大了,这个可能不会钉扣子,但却喜欢在牛仔裤上剪出破洞,甚至穿鼻环、养蜥蜴的群体,在传统的眼光里另类而张扬。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对传统价值观常抱怀疑态度。他们曾经是一些老师、家长眼里的问题孩子。然而,不管你是否喜欢,未来终将属于他们。他们正在进入主流社会,他们正引发无数担心:这个更加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能否担负起未来的重任,他们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令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不再从简单的个人喜好出发,不再是抱怨与苛责,而是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后辈群体。“我们这一代也参加过文革,我也喊过口号,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把一些人不成熟的表现夸大。”“80后”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能力、独立思考精神正使他们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爱之越深,责之越切。但过分苛责、抛开时代发展,希望用一个模子来制造一种类型的人才,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年轻人成长的阴影。教育更强调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更需要一种宽容的环境。当我们批评“80后”时,多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引导,将更有利于这个群体的成长。(潘圆)

    明辨是非却"知法犯法" 80后:"垮掉"实属"无奈"

    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4日报道 笔者生于1986年,算是一个“80后”,目前就读于南京一所大学。

    我赞同“80后”是“垮掉的一代”。

    我读的是工科,少不了做实验,可是实验真正认真做的没有几个,到最后要交实验报告时,就张三看李四的,李四抄王二的,王二的数据是伪造的。

    为了日后找个好工作,简历造假,假积极,争着去上党课,入学生会,当班干部,有事没事和辅导员、学院领导联系,处处想着自己,论功劳永争第一,干实事时推三阻四,开展工作一副官腔,俨然一个小大人、父母官,“我跟你们说……”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跟妈妈去开村民大会时老村长的发言。

    为了捞到钱,一群人相互比穷,因为学校不少奖学金是只发给贫困生的,一些既有手机又有笔记本电脑的居然也捞到了贫困生奖学金。

    大把大把地花钱,没有长远打算,自己的钱花光了,就去借;做家教的不少,真正有能力教的没几个,“随随便便讲讲,你也行!”同学如是说,“更主要的是要迎合家长的心理,‘我给你请家教了,你要好好学呀!’”

    为了“酷”,天天洗头,梳个头梳半天,外表看上去“酷极了”,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衣服在盆里泡了一个星期了,袜子已经4天没有换了,衣服有了味道——自诩曰“男人味”,耐克的运动鞋散发出来的气息可以熏死耗子了,不知道和他们整日相处的老婆(女朋友)是否能承受?

    当代的大学生呀!问题数不胜数。

    不过,我们能明辨是非,为何还“知法犯法”?

    “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要是招工单位不提出什么“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有工作经验优先……”我们吃饱了没事干了!要是学校的体制完善了,办事不官僚了——中小学不再是班主任说了算,大学不再是辅导员说了算——我们有必要成天没事干想着跟他们搞好关系吗?

    “80后”可以说是“垮掉的一代”,也可以说是没有“垮掉的一代”。一所差的高中也会有学生考上重点大学,一所好的高中也会有人落榜,同样,每一代人中都有垮掉的一部分,也有没有垮掉的一部分,但我相信更多的是没有垮掉的那部分。那是因为我们在被教知自己做人民的义务的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我们在和辅导员、领导拉关系时也知道法治的意义,我们在简历作假、过度包装的同时也知道要有真才实学,我们更知道很多事这么做是不好的,可是现在我们这些“80后”又有什么办法呢?     (作者:张空)

    

    "垮掉的一代"?"80后"自述大学里的占位与逃课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5日报道 偶(我)是“80后”,男,某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见到报上讨论“80后”不免回顾4年大学生活。发现:课,逃过,最多的一门课只去过3次(前两次和最后一次);座位,抢过,抢了几年,至今热情不减。而小小的我不过是我们中文系3个班300多人中的一分子。若说去抢座位是好学生,我们当之无愧;若说逃课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又都是垃圾了。到底我们是个啥?偶糊涂了,故仅在此叙述占位并逃课的经历示于各位,至于优劣,伏乞公断。

    大二时曾上古代汉语一课,中文专业共3个老师教3个平行班。带我们课的是L先生,60岁出头,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上已有了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镜片很厚,但挡不住那和蔼的目光。L先生常面带腼腆的微笑,说起话来很温和,颇有儒者的风度。古代汉语既没有时尚炫目的内容也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还都是繁体字。L先生讲课也并不风趣,就是满堂地讲。但是先生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将其然、其所以然说清,能将成体系的知识清楚地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不敢怠慢,仔细听,认真记,课下整理笔记的时候常有积惑顿悟的欣喜。于是大家很敬重先生,常发出“我要是像L先生就……”回去也不免议论各个班老师。一议论,天变了。

    第二次去上课时一进教室,前6排全放着书——座位被占了。我即便是捶胸顿足也是无济于事,只得忍气吞声坐在后面了。我们班于是成了加强班。想坐前面就得起早,于是有早上先占位再回来洗漱吃饭的,也有索性前一天晚上就在那间教室自习,走的时候放本书占位子。

    就这样,我们上了一年课抢了一年的座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先生在上面正讲诗词格律,突然下面一片骚动。L先生诧异,众亦不解。先生俯身询问:“说错了吗?”“上面W老师点名了,上W老师课的赶快走。”话音刚落,只见几十人旋即鱼贯而出,奔往楼上。加强班顿时支离破碎了。下课后,跑上去的兄弟姐妹们又都杀了回来,班里不免议论一片。

    “你们上W老师的课却跑到我们班来挤?还那么多!害得我们老是5个人坐4个座位!”

    “听W在那东拉西扯两次就够了,听不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听啥?”

    “也不怪,上面就十几个人上课,能不点名吗?”

    “要不是点名,谁甩他!有本事就把课上好!”

    “下学期希望我能选到好老师,省得逃课还担心点名!”

    “别抱怨了,说不定下学期你又得跑我们班挤了。”

    ……

    抢位,还在持续着;逃课,好像也未见减少。值得玩味的是这发生在同一群人身上。其实这并不难解,学生中有一简单的判断定理:别看他是教授还是讲师,看看教室是没人还是坐不下就知道他水平了。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高手,能讲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听你的;如果你不学无术,对不起,别怪不给你面子!

    这就是我们——“80后”。  (作者:南湖松 本科四年级)

 相关新闻:

资料图片
中国青少年经历成长环境剧变
 
    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在: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主体,为青少年成长带来全新课题;互联网中一些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心灵造成了腐蚀。

“人生像战场”:调查指多数青少年精神压力大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中许多人焦虑感增强,经常觉得“人生好像战场一样”,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调查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精神健康越差的人,越容易发生网瘾、早恋、打架、有意伤害小动物、破坏公物、醉酒等行为。家长期望值过高,青少年从家庭、学校那里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匮乏是重要原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